top of page

Search Results

以空白搜尋找到 72 個結果

  • 乒乓球基礎技術:反手推

    反手推為乒乓球入門攻擊技術之一,反手推的技術動作,也可說是所有反手攻擊技術(推撥、拉上旋、拉下旋、防守、快撕、彈擊等)之母,新時代技術全面化發展,反手已不再是相對進攻薄弱的環節,加上近幾年擰球技術的興起,讓反手進攻技術更加被關注重視,因此,新時代打乒乓球,不能沒有好的反手技術動作,為求未來反手技術能有效發展,在反手推的動作細節亦如同正手攻般不能輕忽。 反手推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兩腳平行開立,比肩稍寬,可參考打乒乓球的預備姿勢篇。 (2) 引拍動作:手臂自然彎曲,並作外旋使拍面前傾,手腕內收和屈曲,將球拍引至腹前偏左的位置 。 (3) 揮拍擊球:當來球彈起,擊球時前臂加速揮動並外旋,手腕作伸和外展,拍面稍前傾 ,借來球反彈的力量向右前方推回來球。 (4) 還原動作:還原回預備姿勢動作。 不同握拍反手推動作示範 1. 橫拍打法(中國選手:馬龍、孔令輝) 正面(馬龍) 側面(孔令輝) 2. 直拍橫打打法(中國選手:王皓) 正面 側面 3.直拍打法(南韓選手:柳承敏) 正面 側面 貼心小提醒🔔: 建議初學者在初期做揮拍或實際打球練習時,不要使用太多手腕的動作,應保持使用整體揮拍動作完成擊球的概念,此外,橫拍打法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握拍,在擊球的過程是否正確,多數初學者初期練習,經常為求進球率,會無意識的將握拍改變成自己慣性出力的方式(例如:食指出力時會摺起來、以大拇指控制擊球方向等),雖然利於反手推,卻影響了正手攻。 另外,在腳步重心部分,建議初學者(右手持拍)能先以踩右腳輔助重心出力為主,一般來說,慣用手、腳出力比較協調,擊球動作在出力過程也相對會穩定一些,而腳步若有移動也能帶動重心移動,在掌握擊球的節奏上也會比較準確,接著,等待經驗逐漸累積,連續擊球也漸漸穩定,再換成左腳稍前方的擊球重心,整體動作就自然相似於選手的動作了。 最後, 給初學朋友的反手推練習漸進方法與示範

  • 乒乓球基礎技術:正手攻

    正手攻為乒乓球入門攻擊技術,紮實的學習技術動作可以幫助初學者建立基本的動作與擊球觀念,而正手攻的技術動作,也可說是所有正手攻擊技術(拉上旋、拉下旋、防守、反拉、對拉、扣殺等)之母,因此,想打好乒乓球,基礎正手攻的動作細節不能輕忽。 正手攻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 ,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兩腳平行開立,比肩稍寬,可參考 打乒乓球的預備姿勢篇。 (2) 引拍動作:手臂自然彎曲,並作內旋使拍面略前傾,轉身略向右側 45 度角,前臂橫擺將球拍引至身體右側 。 (3) 揮拍擊球:右腳稍用力蹬地,髖關節略向前轉動,腰向左轉,上臂帶動前臂快速向左前方揮拍迎球。當來球彈起至上升期至高點期之間擊球,拍面稍前傾 ,觸球瞬間前臂迅速揮動,向前打為主、略帶摩擦。 (4) 還原動作:還原回預備姿勢動作。 不同握拍正手攻動作示範 1. 橫拍打法(中國選手:馬龍) 正面 側面 2. 直拍橫打打法(中國選手:王皓) 正面 側面 3.直拍打法(南韓選手:柳承敏) 正面 側面 貼心小提醒🔔: 建議初學者在初期做揮拍練習時,盡量將引拍動作部分的轉身動作,做完整(左、右腳掌、膝蓋、髖、腰、肩整個身體一致向右方轉動),擊球揮拍向左前上方收拍,身體由右側方向帶動轉向至正前方,最後還原動作。由於,動作在執行的過程,由大動作中比較容易感受到重心的移轉,多練習熟練後再漸漸加快速度,動作幅度自然變小,就會如同選手們的動作了,倘若一開始就學習選手們的動作,大部分初學者在打球時,容易因為身體幾乎還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要瞬間啟動準確抓住來球的節奏會十分困難,因此,建議大家在練習揮空拍時要多注意自己的重心轉移動作是否有明確執行出來,一起來運動揮空拍吧! 最後, 給初學朋友的正手攻分解動作講解&示範 如果,看完本文介紹說明後,還是發現,動作執行仍舊困難,那就⋯找⋯教練⋯吧! 舉手🙋‍♀️ 歡迎預約一對一練習😃

  • 打乒乓球的預備姿勢

    叫:教練⋯ 答:蛤? 叫:我⋯ 答:蹲好了沒? 我看看⋯ 預備姿勢怎麼樣不彆扭? 選手做起來是不是感覺就是不太一樣? 到底差在哪裡呢? 其實預備姿勢不是你想的那樣而已,預備姿勢通常大家直覺聯想到的是,準備接對方發球,但⋯其實它還有⋯暗藏秘密喔! 猜猜⋯ 最後解說完解答😊 預備姿勢 1.兩腳間步幅略大於肩寬,雙手端於胸前,如下圖中圖ㄧ所示。 2.非持拍手同側腳稍前(約略半個前腳板),雙膝微蹲,保持彈性,如下圖中圖二所示。 3.臀部方向在後面,不在下面,確保重心不往下坐(影響啟動速度)。 4.身體前傾,背打直,身體與球桌距離約略一個前臂的距離,屈膝角度約略100度,如下圖中圖三所示。 上述於描述中使用‘‘約略’’ㄧ詞的原因,其因每個人的各體差異,實際操作仍依個體情況而定,非絕對值。 圖片示範(德國名將:波爾) 好的預備姿勢 檢測自己的姿勢,以下提供幾個要點作為參考,若可以的話,移駕到鏡子前面看看自己的動作,能較精確的比照動作喲! (要點圖示於下方參考圖片) 1.下蹲時記得收腰。 2.臀部後推,不下坐。 註:此步驟若較難掌握感覺,能先站直立,膝蓋打直,接著身體可以先前傾角度多一些,此時,貌似要坐上一張椅子,但不真的坐下去,可以側向面對鏡子,看一下自己的臀部,臀部方向應該在後方了。 3.微屈膝,下蹲一點即可。 註: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朝前方,不外八或內八。 4.背打直。 註:胸部不過度向前擴胸,背部不下陷,也不圓背(駝背)。 5.頭部自然擺正。 註:頭頂延伸線在上方。 不好的姿勢 常見的不好的蹲姿動作,如下方參考圖示。 1.駝背(又稱圓背)。 註:腹肌無力容易產生圓背問題。 2.縮頸。 註:過於緊張,導致肩、頸及意識過於緊繃,容易產生頸縮的問題。 3.膝蓋內曲。 4.腳內八。 註:膝蓋無力、大腿外側肌肉過於緊繃,大腿內側無力,容易造成下蹲時膝蓋內曲及腳內八的問題。 5.重心下沈,往下坐的力量過多。 註:重心往下坐太多、力量下放太多,容易影響啟動時的速度,過於沈重的重心讓腳步移動的速度變慢,也容會增加腳部的負擔。 不同運動項目的預備姿勢 觀察不同球類運動項目的預備姿勢皆相似,其原理也效仿。 預備姿勢的重要性 打乒乓球,預備姿勢除了在接發球環節體現,其實預備姿勢也是所有動作的起始姿勢,也是最後的還原姿勢,是動作與動作能否銜接協調與流暢的關鍵,動作與動作間的變換也同時是重心與重心之間的轉換,因此,連續球能力的好壞,正是考驗著選手們在預備姿勢的環節上,做的正確、紮實與否,原來是個大人物般的重要角色呀!是個不容小覷的問題。你猜到了嗎? 我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呀!ㄜ⋯不對是秘密才對,怎麼變魔鬼😅

  • 做一個值得被幫的人

    學球過程中,遇到好的教練、同伴是很幸福的,感恩成長路上每一個幫助我的人,並做一個值得被幫的人。 教練在這段時間跟我說了不少,也給了我不少無形但很重要的東西。在大二開始跟她有比較多接觸之前,我其實是很怕她的,比賽時她總是眉頭一皺、騷騷頭,就讓場上緊張的我,嚇得皮繃得更緊;平時帶我們訓練時,也是話不多,站在我們後面默默地觀察,但她一旦講了什麼時就是一針見血,總能抓到我們的關鍵問題,不管是技術或心理層面都很恐怖的精準😨😯 但相處久了,我發現她其實人很溫柔,鼓勵了我很多,她曾跟說我,我進球隊時就相對同期隊友有比較大的「洞」需要補,看到目前這段的成長,她認為我應該是下了決心的。聽到這裡,我內心其實很澎湃,原來教練默默地都看在眼裡😭 「學妹加油,如果我早一點聽懂教練說的一些話,早一點拚就好了,等到我稍微有一點起色時就已經要畢業了。」不只一個大四或剛畢業的學長這樣跟我說。教練也說,四年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很快就會過了。我可以感受到教練在幾個重要時刻,用很直接的方式想要讓我趕快走上對的方向,雖然當下總讓我心裡有些挫折,但在摸索一段時間和消化她想傳達給我們的之後,會漸漸明白她的意思,也是這樣我才能走上這條認識桌球的路。(相關小故事:起點、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我很謝謝教練,現在每一次的訓練都給我一股力量繼續向前,我希望能夠繼續成長,讓自己的付出能夠跟得上教練一次一次教給我的技術。 到了暑假,我私下約了球隊的學長(那時的隊長),問他我能不能一個禮拜跟他練一天球,他很大方地說好。之後,我再多找了另外兩個隊友,分別問他們能不能一個禮拜各練兩天,他們也義不容辭地答應。 這樣我在每週跟學長練的那一天學到的東西,就可以在另外那四天和隊友練習時再做加強,效果感覺滿好的!而且…我可以每天都練到球,但又不會每天打擾同一個人,畢竟我知道不管是學長或是隊友,他們跟我練還是「幫」我、「陪」我練的成分居多,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我真的很感動和也很珍惜。 我對自己說:「希望當我有能力時,我也能夠去幫助身邊的夥伴;而在我能力還不足時,我則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值得被幫的人。」

  • 乒乓握拍力道別困惑

    很多人很多人,剛開始打乒乓球一段時間,都曾經十分困惑過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握拍出多少力量才算恰當?這樣的問題您是否也曾經想過呢? 你聽過棉花糖握力法與斧頭握力法嗎? 我想⋯應該是沒有,因為⋯這是我從多年打球經驗中,領會到的感受,發想出來的比喻☺️ 這個感受就像站在天秤的兩端,過猶不及都是問題, 但你總有一天是能讓他平衡的,只不過它會需要在反覆執行技術練習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擊球,才能逐漸累積手上調節力量的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ㄧ些輔助訓練的方法,來增強能力,以下提供手上力量感受練習的方法給各位參考,讀完我的小秘方,不訪試試看⋯當中若有問題,也歡迎留言、提問。 手上力量感受練習的方法 步驟1:對自己手上力量感受的認知,可以透過抓握球拍力的大、小來練習,從最輕力量感受開始(想像你正抓一大口棉花糖,盡可能的不讓它變形,將它放入你的嘴巴裡)接著,是最重力量的感受(想像你正抓著一把斧頭,準備用力往下劈一塊很大很堅硬的木頭),都能感受明確之後⋯接下來,下一步⋯⋯⋯ 步驟2:你可以試試從最輕力量開始往上,逐漸增加ㄧ點力量上去,直到感受到最重力量,在增加力量的過程中,倘若感覺力量反覆難掌握、控制,能持續往回最開始的最輕力量,再重新來過,反覆練習個幾趟或是稍作休息(手甩一甩鬆掉緊繃感)後再試一次,會逐漸在練習中感受到進步,接著⋯⋯⋯ 步驟3:與步驟2相反,反過來練習,先抓握最重力量,逐漸往回放鬆一點手上的力量,直到最輕力量,同樣,倘若過程中感覺力量反覆難掌握與控制,就再持續反覆多練習幾趟或稍作休息後再試一次。 GO~來去鍛鍊鍛鍊手感吧! 🔔補充觀念: 以上練習可以幫助您練習認識對‘‘力’’的感知,進而訓練自己的身體,能對力量產生控制的能力,這能讓技術學習時,在動作上更容易達成理想目標。擊球動作中的力,不會是單向揮拍向前的力,這樣動作速度必定過快,球肯定很容易打飛出界,擊球動作中的力通常是,向前的同時也會有向後對稱、平衡的力,這才能夠達成合理的動作速度,因此,收、放力量的養成,會對動作控制有很大的幫助。 握拍緊,力量大反而適合初學者 對於初學者來說,由於所有技術狀態都還在初步的建立與認識階段,實際操作練習的時候,要注意動作的細節比較多,所以,為了減少在擊球時有過多不必要的干擾因素,例如:握拍力量輕,容易導致拍面晃動過多,擊球拍型不易掌握、手腕過鬆擺動幅度過大,使得擊球時間過晚、擊球瞬間的過程中,拍面會亂跑動等問題,建議初學者,在剛開始打球,還必須將注意力大量放在動作控制上的時候,球拍握力先以抓握最重力量往回放一點點較為恰當,其原因是,減少上述幾項由於握拍力道過輕,容易產生的問題之外,握拍力道大一點,也能增加擊球瞬間,手指與手掌接收擊球回饋訊息的敏感度,整體擊球的感受度會清晰許多,進而提高手上調節球與動作的能力,這其實是打乒乓球,調節擊球手感的重要訊息。 不知道這樣能不能讓您試驗明白? 倘若真的試不明白,也歡迎來找我預約一對一的教學練習~😃

  •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重要的是用多少心在做這件事,努力的人這麼多,要怎麼比這麼多努力的人更突出?」 經過了幾個月,我一如往常地一大早在球室裡獨自練著發球。教練也是個早起來學校的人,她走經過球室,看了看我,說:「妳練發球有在想嗎?」我有些疑惑,「不要變成只是例行公事哦。」 又有一天,有個非常珍貴的機會,讓我和搭檔可以和教練本人練球!我既興奮又緊張,我和搭檔輪流一人打3到5顆球,真的很緊張,導致我一直失誤,而我越不想失誤就更緊張,失誤又更多,終於… 教練忍不住了。 :「妳…10顆球裡面3~4顆發球失誤,2~3顆無謂失誤,妳真正練到的有幾顆?」 :「妳不是每天都在練發球嗎?在練什麼的?如果只是在例行公事浪費時間,不如不要練。」 我當下聽得很錯愕,我有聽錯嗎?教練不但沒有稱讚我每天自主練球很認真,還跟我說我浪費時間、不如不要練!? 當下真的很難過,重點是我覺得我有很認真在練發球啊! 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不過心裡感覺有個聲音告訴我,如果不練就真的什麼都沒有,所以反正不會是「不要練」這個選項。但,怎麼樣才不是「例行公事」? 後來,有一次練球時間,教練拿著兩本書朝我走來,《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和《全部的你》。我一拿到,就看到上面那本好像刺在我心上的書名,感覺就是在說給我聽… 教練跟我說:「重要的是用多少心在做這件事,努力的人這麼多,要怎麼比這麼多努力的人更突出?每一次練球都要帶著意識。」教練也推薦我看一點心靈相關的書,這本《全部的你》還不錯。 我繼續維持著每天早上練發球,也開始試著給自己一些目標。一開始我想著降低失誤率,發著發著,我好像抓到了一種可以控制球的感覺。但是,我發不出像別人那樣很轉很下旋的球,我好像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嘗試看看。這時,我有點想問教練,但又不知道從何問起… 我決定再摸索看看。 我上網看別人發球的影片,他也提到了些發球可以注意的細節,我一邊半信半疑,擔心自己亂學學到不對的,一邊又覺得有點奇妙,有些感覺滿合理的,而且是我之前練的時候沒想過的,我決定隔天早上去試試看。 反正沒有其他人,動作很奇怪很滑稽不會有人看到,我心裡這麼想🤭🤫 模仿、揣摩的過程中,有的我好像能夠體會一些些,但不一定總是能夠做得出來。我重複地練習,試著把裡面提到的摩擦、身體的帶動做出來,一籃做不出來就練兩籃、三籃,一天做不出來就第二、第三天繼續試,有些地方好像慢慢接近了一點。但他裡面提到手指… 是什麼意思呢?這我好像真無法體會。但,我好像知道要問教練什麼了。 原來,當你大量練習,揣摩、摸索,且用心去找方法,你就會慢慢進步,同時你也會產生問題,這時再經過教練的提點,往往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再經過大量練習、摸索、修正,反覆這樣的過程,你才能不斷地精進。

  • 三種不同球拍基本的握拍法— 初學者

    前言: 每一種握拍都有其差異性,也因人而異,但基本的握拍方法的建立是經過數以萬計的選手,歷經近百年的經驗而成,建議初學者剛開始接觸練習,應先掌握基本的握拍原則,等待自身技術慢慢成長,累積足夠經驗之後再根據自己較有利的發力方式做‘’微調整‘‘,這樣會對基本的動作學習有較大的幫助,初學者在握拍上剛開始最大的障礙,往往都因過度想要打到或打進球,握拍方法就會無意識的自由變換,但通常都會讓自己更難掌握到球,也容易阻礙學習成效喔! Ps: 以上是跟根據自身將近二十年的選手經歷,以及十多年的執教經驗而得,應該很靠譜 ~😃~ 三種握拍法 1.橫拍基本握拍方法 中間: 五指張開,用大拇指與食指中間的位置(虎口),掐住球拍握柄與拍面弧度的位置,如下圖2,然後,順著自然的握住拍柄。 正面: 大拇指貼著拍柄的側切的位置(可以鎖死,防止球拍飛出去),如下圖1,中指、無名指及小拇指自然抓握住拍柄。 背面: 食指伸直指腹貼於拍面上,如下圖3位置。 另外,橫拍的球拍拍柄有下圖三種選擇,有喇叭柄(FL)、直柄(ST)和葫蘆柄(AN),可隨個人喜好做選擇,依據經驗建議手較小的與會流手汗的人別選擇直柄(ST),因為較容易握不牢,會影響發力的速度,球拍也容易拖手飛出去;而葫蘆柄(AN),則會感受到掌心被拍柄形狀撐的較飽滿,會頂手一些,少部分人會喜歡這種發力握拍時,頂手掌的感受;多數人都相較習慣喇叭柄(FL)。 以下點擊圖片,能連結國乒選手的教學影片,給大家參考。 https://youtu.be/9urJC8-3hoA (網路資源) 另外,影片中提到的握拍力道問題,建議初學者在剛開始握球拍時要多用點力,盡量用力抓握,以不抽筋為原則,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接觸持拍運動的經驗,對抓握通常都是輕鬆握,打乒乓球由於在極瞬間的剎那擊球,沒有太多的調節空間,若不是對技術掌握度夠純熟的情況下,要再擊球瞬間抓握力道拿捏得當,是非常不容易的,抓握緊一點能讓擊球時手感較多較明確一些,在調整上會比較有方向,同樣的,等待技術練習,經驗累積提升後,再去感受力道輕重的拿捏點,就能輕易感受到美妙的擊球技巧了。 2.直拍橫打基本握拍方法 正面: 大拇指指頭要發點力壓住一些,食指扣住就可以了,如下圖1。 反面: 主要是以中指及無名指兩支手指頭頂著板面(較能固定版型,力量也能更集中),小拇指跟著就可以了,如下圖2。 以下點擊圖片,能連結王皓的教學影片,給大家參考。 https://youtu.be/55iS3in48q4 (網路資源) 3.直拍基本握拍方法 正面:基本自然握拍方式(如同握筆寫字一般),如下圖1 背面:以中指及無名指支撐,小拇指輕點即可,如下圖2。 以下點擊圖片,能連結柳承敏的教學影片,給大家參考。 https://youtu.be/4hQPg0ybaWc (網路資源)

  • 起點

    我是一個從小在社區跟伯伯們打桌球長大的女孩,但直到大學,我才開始「認識」桌球,跟隊上許多從小練球的隊友們有著不小的差距…… 記錄我在大專乙組桌球成長路上的種種故事。 第一個桌球小故事,說說我在大二那年的一個轉機,也是我真正走上「認識」桌球這條路的開端。 大專盃是我們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比賽,距離大專盃不到一個月時,我們還有另一個盃賽。那一年我打女雙,看到抽籤結果,我們在這兩個比賽的第一輪對手是一樣的,意思是這場比賽就像大考前的「模擬考」,模擬考完對大考的結果也大概略之一二。 令人沮喪的,我們在那次交手中落敗了…… 所以… 只剩下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我們有可能有所突破嗎? 下場時,教練給我們的建議是「接下來妳們每天花一個小時一起練發球」。 (說的也是… 我們倆在那場五戰三勝比賽中總計有10個發球失誤😰) 我和搭檔比對彼此的課表試著兜可以一起練發球的時間,發現幾乎找不到兩人都沒有課的時間,只有…… 早八上課前。 想要有所改變似乎就得這麼做,於是從那一天起,我開始過著每天11:00睡、5:30起床(通勤比較遠一些),7:00~8:00練發球,結束後再去上課的生活。 而這一做,就做了五年,後面在時間上只增不減,練習項目除了發球,有時換成單球、多球、跑步,缺什麼就練什麼。因為我了解到,每週兩次的團體練習,遠遠、遠遠不夠,而我在那日復一日的摸索、練習中,逐漸看到桌球的不同面向。 至於後來那年那場球有沒有贏下來?結果是沒有,不過當時的我已經明白了我認識桌球的第一件事-大量練習沒有捷徑。所以當時的我們贏不下來是再正常也不過的,我們的努力才剛開始;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正式開啟了我的認識桌球之路。

  • 球拍種類的介紹

    打乒乓球從這裡開始🏓 球拍的種類(刀板、中、日式直板) 目前市售的球拍種類主要以三種球拍為主: 1.刀板(橫拍) 握拍打法的特點,擊球照顧範圍大,正、反手進攻技術能平衡發揮,整體技術動作在動作結構,都相對符合人體工學,動作在執行發力時相較直拍容易達到穩定流暢。 2.中式的直板(直拍橫打) 握拍打法的特點,擊球照顧範圍大,正、反手進攻技術亦能平衡發揮,同時也能保留直拍在擊球時出手較快、手腕比較靈活的優勢,但反手由於反打動作,在反手拍的動作結構會受到人體工學上的ㄧ些限制,動作在執行發力時相較橫拍的反手需要運用較多的技巧性技術補足,在技術動作的門檻要比橫拍高許多,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 3.日式的直板(直拍) 握拍打法的特點,擊球時出手較快、手腕比較靈活,以單面正手進攻為主,相較橫拍與直拍橫打的技術打法,在動作轉換上減少了許多判斷上的疑慮,但相對此種打法,需要大量的腳步跑動。 當今世界技術的潮流,大約90%以上的選手都是持橫拍的技術打法,而直拍的打法,選手們多以直拍橫打的技術打法,取代了傳統單面直拍的技術打法,畢竟單面進攻始終難敵雙面進攻較為猛烈的進攻方式。 因此,看完上述介紹,您有沒有對哪種握拍比較有感覺呢?其實都各有特色喔! 以下放置三種不同握拍方式,世界頂尖選手比賽影片給各位觀賞,讓您有初步對三種不同握拍方式在打法風格上的認識,希望您會喜歡這樣的介紹。 1.刀板(橫拍) 對戰選手:馬龍 VS 林昀儒 Ma Long vs Lin Yun-Ju 賽事名稱:T2 Diamond Malaysia (QF) 可直接點擊圖片連結觀賞,或連結以下網址。 https://reurl.cc/Rb16Nr 2.中式的直板(直拍橫打) 對戰選手:許昕 VS 黃鎮廷 Xu Xin vs Wong Chun Ting 賽事名稱:T2 Diamond 2019 Singapore 可直接點擊圖片連結觀賞,或連結以下網址。 https://reurl.cc/oxd9jj 3.日式的直板(直拍) 對戰選手:王皓(中直) VS 柳承敏(日直) Wang Hao vs Ryu Seung Min 杯賽名稱:2007世界杯男單決賽 可直接點擊圖片連結觀賞,或連結以下網址。 https://reurl.cc/yegndO

  • 藍蝶

    「藍蝶代表深沉純淨的愛與希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