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Results

以空白搜尋找到 72 個結果

  • 冠軍

    這是我從大學以來第一次在比賽中得到名次,就是大專盃北區冠軍,彷彿是上天送給我的大禮,上天要我走過這些經歷,明白打球中重要的是什麼。 先前每到大專盃之前,我通常在前兩周就會開始想東想西,心情緊繃,這一年(大四)或許因為這段時間練習靜心,到比賽當天,我其實都沒有太多緊張的感覺。 這次我和一個學妹打女雙,學妹的球風很有特色-反手長顆粒、正手扣一板,所以在賽前一個月左右,教練給我們的練習方向滿明確的,我的角色是想辦法把各種下旋球起起來變上旋,讓她好扣一板。 於是這段時間,我每天早上都給自己「起下旋」的功課,從半台起下旋慢慢練到三分之二台、全台起下旋,然後搭配一些半出台和下旋銜接上旋的練習。(每次看到我又在練各式各樣的起下旋,隊友忍不住笑:「妳變起下旋魔人了😆」) 而這些準備,也在比賽中發揮了效果,我們成功打出我們的特色,一路過關斬將。第一天結束,我們晉級四強,教練跟我們說:「現在的狀態很不錯,後面也一樣,就像玩遊戲打怪一樣,一關一關打。」我也確實感覺我像是在打怪,身上有什麼武器就拿什麼對戰(賽前準備累積的已經決定了手上的武器),但遇到對手策略可以變,這其實是第一次我在場上可以如此清晰的思考每一步,一邊瞄著場邊下著暗號的教練,做出來發揮效果,我也難得的隨著比賽的進行感到興奮而喊聲,當時我感受到了「專注當下」並且「享受比賽」。 最後,我們拿了北區女雙冠軍🥇🥇 有個一整年每天早上和我練球的學姊賽後跟我說,她在看台上每看我在場上把一顆顆出現在各種位置的下旋球起成上旋球,學妹再接著成功扣一板,她心裡一面覺得感動,一面想回應身旁有些驚呼的隊友:「我沒有到很驚訝,因為這就是我們每天在練的東西啊!」 賽後,最想感謝的莫過於一直在我身旁指引和陪伴我整段成長過程的教練,以及一直以來自己的堅持不放棄。我默默地跟教練說我這段時間在靜心上做的一點功課,不敢說是歸功於它,但對我而言它像是一把鑰匙,把我一步一步累積起來但關在房間裡的那扇門打開,確實它剛好是解開「我的關卡」的關鍵。(相關桌球小故事:我的功課-放鬆) 四年來的跌跌撞撞、點點滴滴,讓我看見自己面對不同難關時的樣子,讓我看見自己(個性上)的人生課題,並且努力去面對它、克服它,我想這是最寶貴的部分,它也是我探索的起步。這冠軍得來不易卻又令人不可置信,在這之前我在多小的比賽中都沒有拿過任何名次,第一次就是這次大專盃北區冠軍,我相信如果是走專業運動員的路,光有努力、堅持而沒有天份,仍不足以走到頂尖;不過在乙組就不一定,回想起這段旅程,就彷彿是上天要我走過這些經歷,彷彿是上天要我明白…… 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 從最早一步步累積基礎,到比賽中技術、心理上種種磨練,甚至是前一年陪前搭檔走的那一段路,這些都是養分。而在這過程中,我認為「堅持」最難的並不是你知道夢想的路很遙遠,而是你不知道夢想到底會不會到來;雖然不知道,還是帶著信念繼續堅持,那它就是最有價值的地方,走過的路也絕不會是「白走的」。 慢慢來其實比較快, 有時候我很羨慕團隊中學習能力很強的同伴,教練稍微提點一下,示範一下,他們就做出來了;而我總是在教練幫我調整的當下,怎麼都領會不到要領,往往要自己再多練好多,揣摩許久之後,才會有那麼一點點接近。我的學習速度似乎總是比別人慢,但現在看來它或許也不是件壞事-走得慢,讓我必須用更多時間、花更多心力去補,讓我懂得紮實的打好基礎,累積到了一定程度,一樣會到。 冠軍帶給我的意義 其實我特別感謝教練的地方在於,她在帶領我們時一直在傳遞一個訊息:成績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過程。 「無論表面成就如何,這樣的妳已經棒棒的!跟當年的我一樣棒!」這是在我沒有任何成績的時候,教練曾寫給我的一段話。 話雖如此,我到這次比賽前都有個疑惑,感覺教練還是因為心中很希望我能有個成績,而建議我去打比較適合我的女雙。現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她想讓我得到一個「看得到的成果」,雖然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它卻是競技運動中最直接可以肯定我這段過程所做的事情,它同樣在告訴我,最重要的,是這段過程。 教練後在賽後對隊上隊員們說:「她剛進球隊時其實條件比在場的你們大多數人還差,她都可以做到,你們一定可以。」

  • 被檢測你自在嗎?

    #洛克瑪系列 5 做自己保有自己 #解密人生的工具乒乓球 -真誠,做真實的自己,讓時間代替我們說話。 從小打乒乓球長大的洛克瑪,第一次到傳說中乒乓王國的中國練球,已經是高中一年級了,歷經風霜的乒乓成長過程,洛克瑪得上天眷顧,很意外的年少得志,踏上國手(成人國手唷!)人生之旅。 來到中國移地訓練,要用盡關係才能進去團隊裡面參加訓練,每天練習要付費30-50美元不等(約20年前唷!貴松松),整體環境氛圍其實洛克瑪很不習慣,因為,來到另一個國家,進入完全陌生的團隊,時刻都能感受到訓練場上每個人的思緒,都散發著某種競爭,爭奪,奮不顧身的強烈感受,加上是外來者,也會是被觀察、檢測的對象,洛克瑪很想逃離,但為了球技,咬牙硬撐著,在中國練習,洛克瑪總結一種深刻的感受,就是雞蛋碰石頭,層層的關係,要人際關係、要錢、要懂讀心術才行,他們面對面時的一套,跟你有說有笑感覺超美好,轉身就⋯全相反了,說的跟做的是完全的相反,真的太深刻,洛克瑪感覺像極了走到另一個國度。付錢人家也不一定教你喔!還要看心情,大多都是站遠遠的看著,看得你心寒,看得你不知所措,心想,錢不是給了很大包了嗎?是給的不夠?還是給錯人?呵呵⋯ 洛克瑪覺得這一切都太深了⋯⋯ 總之,喜歡單純思路的洛克瑪,對這樣的監視、檢測,需攻於心計的戰場,很沒輒🤭 太痛苦了 我們或許都經歷過類似的人生經歷,例如:剛進新公司,要適應新環境、新工作、新同事、新主管、新制度;或是因為搬家,轉學,要重新認識新朋友,但如何走進人家舊有的團體裡呢?我想這些觀察期,都是需要經歷的,但這麽多經歷中,洛克瑪發現無論外在環境變化如何,若能真誠的對待遇見的人、事、物,無論大小事,總是給大家帶來一點光和愛,有點耐心,真實的做自己,日久見人心,大家會看見並感受到的,洛克瑪感覺這是對自己和所處環境較為和諧的方式。 有人跟洛克瑪有相似經驗的體悟嗎?

  • 乒乓球反手相持球技術(橫拍:快撕)

    前言 反手技術由於在身體的左側,擊球點較為靠近身體,整體擊球的動作空間,相較於正手技術受限許多,另外,反手顧名思義是反向、逆向(手背方,往前往外展)的發力方式,而正手技術是正向、順向(手心方,往前往內收)的發力方式,因此,整體發力能量上,都相較不如正手大。 若站在技戰術的思維角度,選手一般為了避免讓對手使用正手的強力攻擊,在快速的相持對陣球中,想法上,會將球大量的送往反手位,盡量抑制對方的攻擊,再找機會創造自己正手進攻得分的機會,因此,這也使得反手技術在近代乒乓球整體技戰術發展上,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這麽大量的反手技術, 你看得出來選手們在反手位的相持球中,到底使用了幾種技術嗎? 看似相似的技術動作,其實擊球的方式(感受)會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思維模式喔!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探究 😃 ~ ~ ~ ~ ~ ~ ~ ~ ~ 進入相持階段的球,基本上都是上旋為主,除非遇到的對手是長顆粒打法或是削球型打法的選手才例外。 那究竟選手們都使用了哪些反手相持技術呢? 反手推撥、反手彈擊、反手拉、沖、反手快撕、反手快帶、反手反拉、反手貼著住球,可能還陸續發展增加中⋯是不是很不可思議的多種,暈了沒🤣 是不是夠玩一輩子了~~~ 由於,反手技術甚多,本文先將重點介紹於相持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反手技術「反手快撕」上,個人覺得,這是一項十分迷人的技術😍 反手快撕技術的進化術 反手推 → 反手推撥 → 反手拉 → 反手快撕 反手推、反手推撥 反手推是一種以撞擊為主的擊球技術,擊球點通常比網子高度高,手腕、拍面不轉動,向前推送擊球。以橫拍打法來說,反手上旋球入門的初階技術,用詞用法有許多種,依我個人經歷而言,反手推不單單給直拍打法使用,橫拍打法也適用。 而反手推撥像是反手推球技術的延伸動作,擊球方式帶入了摩擦,擊球點範圍可從比網低(貼桌面)至比網高一些,擊球時手腕、拍面可微動增加擊球面積,在穩定中加上摩擦速度,帶出球的拋物線,調節空間變大,旋轉變化也增加了,整體擊球的質量就容易提升,因此,反手推撥也可以說是反手練習摩擦感知的起點。 詳細動作介紹請參考:乒乓球基礎技術反手推篇 反手拉 反手拉上旋球,拉球技術多半以「摩擦」為主要的擊球技術,而摩擦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球在拍面停留的時間,另外還有製造球能過網的弧線。通常摩擦主要製造的是「旋轉」,但過多的摩擦就會使球速下降,因此,遇上怕旋轉打法的對手時(例如:遇到顆粒打法的對手),就能多以摩擦加轉、多用拉為主,顆粒怕「轉」不怕「快」。 由於反手拉技術,擊球方式主要以摩擦製造旋轉為主,相對也產生較大的拋物線,通常也需伴隨大一點的肢體動作。 動作概念:即是將推撥的動作放大,擊球直接摩擦於下圖中,中上部和上中部的位置。 張繼科反手拉上旋球動作影片 反手快撕 反手快撕技術是反手弧圈球的一種,是在近台回擊上旋來球的一種方式,擊球時透過加強對球體的摩擦,增加回球的速度與旋轉。「快撕」技術取名自快速撕一張紙的概念,擊球瞬間,動作的感覺猶如在撕一張紙,發揮一下想像力,應該能明白😄 反手快撕連續動作 中國選手:陳夢 (2020東京奧運女單金牌) 以下是反手快撕的動作要點,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1)準備動作階段: 根據來球的線路選位,靠近球臺(如圖1-1所示)。重心要相對拉下旋球時稍微高一些,在調低重心的同時,帶動手臂向後引拍(如圖1-2所示)。身體前頂,肘關節略微提起,球拍後引較小,引拍位置略高。拍形適當前傾(如圖1-3所示)。球體在增大後,速度更能制約著技術的進步,所以,為了便於銜接,重心要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 (2)發力擊球: 快撕在發力上使用較多腹部的力量。身體重心從左腿向右腿移動,主要啟動發力的腿是左腿,在上旋來球的上升前期,擊球的中上部至頂部,擊球點在胸腹前方(如圖1-4所示)。擊球瞬間,握緊球拍,用拇指和手背來控制拍形及來球的旋轉,接著再同時運用前臂外旋及手指調節的力量進行微調。反手快撕的摩擦部位,決定著引拍相對要高些,多向前發力,這樣才能提高擊球的品質。 (3)順勢揮拍: 因為向前發力較多,最終拍子隨勢在身體的右前方收住(如圖1-5所示),反手撕時,手腕若運用的較充分,球能摩擦的更多。由於引拍時,手腕內屈足夠,製造了更多的擊球空間,也使反手這樣一個小動作技術擊球空間才能充備,發力更完整。 (4)還原動作: 控制揮拍距離,以便儘快還原。 陳夢相持球中反手快撕動作影片 反手相持技術的應用 中國選手 陳夢 VS 劉詩雯 在相持中球速快速的來回對峙,反手動作技術需要使用精巧的力量,若反手越退台擊球,正手相對會需要更往後退一些,才有足夠空間發力,而快速相持中站越後台擊球的人,需要照顧的擊球範圍就越大,相對速度就慢,跑動就多。好的技戰術策略,選手會盡量選擇在近台,最適合(最小範圍,足夠發力)自己發力的距離擊球,好保有自己的進攻優勢,而「快撕」顧名思義,有快速進攻之意,是適合近台快速進攻的技術動作;技戰術策略中,選手通常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被對方逼迫退台(例如:對方擊球質量高,超過自己能乘載的極限,只好退後一些爭取多一點的時間與空間做回擊;又或是相持球中,被對方調動開,人或重心已經向外移動出去;又或是爭取自己先發力搶攻,卻沒能得分,被對方打個回馬槍等等⋯)。 🔔運用指間變化的小秘密 快撕:掌握最快最轉的平衡點 「撞擊」與「摩擦」的比例,攸關球的速度與拋物線,以推撥技術動作為基礎,取最適當進台發力的空間,做最快速最強而有力的摩擦,動作極精簡,力量需準確且集中於擊球的瞬間,手上同時做摩擦與撞擊的手感調節,關鍵要素都存在於手指間細膩的動作變化。 詳細精細動作於另一篇:反手快撕細部動作(精華版)

  • 我的功課:放鬆

    放鬆-早早在一兩年前,教練就給過我這看似奢侈的「屬於我的」功課,被我放著… 沒有解決,它就會一直出現; 靜心-開始學著靜下心來觀察自己,觀察四周,回過頭來看眼前的那顆球,它變可愛了。 認知到自己的狀態後,我試著在每一次站上賽場時,不再帶著過多過去的感受,在迎接新的比賽時,重新體會、面對自己每一次的感受。然而這狀態總是沒能持續太久,我可以感覺情緒隨著一場場比賽開始波動,接著,我總是在接近勝利的念頭出現時開始被逆轉,或是在團賽很重要的比賽中,過多的意識讓身體開始緊繃,失去彈性和敏捷。 一直到隔年大專盃前,我在一次次的比賽中有一點點進步,可能維持好的狀態長一點時間,或是在狀態開始浮動時,可以試著調整,至少不讓自己一下掉到谷底,但是,整體的比賽表現還是不甚理想,站上比賽場上的我總是表現大打折扣,似乎遠遠無法反映我背後所投入的練習量,在發揮的程度上,可能不如一兩年前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我。 「妳為什麼每次上場都像上刑場一樣?要享受比賽啊。」教練說。 「練這麼多打不出來,不就白練?其實妳只要發揮妳的50%,甚至30%,就能贏場上至少一票人;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看誰能夠在場上穩定發揮,誰能夠站到最後。」 原本比賽回來之後,我心裡還是想著:是不是我練得不夠,不夠充足到讓我在緊張、壓力大時還是能正常發揮?但,另一個心裡的聲音是,就像教練說的,我練再多,比賽中打不出來也沒用,是不是除了練更多以外,還有什麼是我所忽略的? 教練從以前到現在提過所有可以練的東西,我什麼都嘗試過了,除了一個。 回憶有點久以前的寒訓,教練會有一段時間不在,離開前她分別提點了我們在這段時間各自可以加強的部分,像是每個人最近在練的技術、計畫等等;到我的時候,教練轉過頭看了看我,只說: 「妳啊,要放鬆。」 放鬆……我心想,教練叫我練什麼都好,怎麼是放鬆?我雖然知道可能是一直以來我真的把自己逼得太緊,但我仍擔心放鬆過後可能對球感的影響,實在不容易相信這件事,放鬆可以提升球技? 所以那時我並沒有照做,我還是練了球,而且練好練滿。 其實教練早在那時點出了我的最大難題,只是就這樣一直被我放著,放到問題被一再放大。 現在即將迎來我大學最後一個大專盃(研究所不知道還有沒有辦法再花這麼多心力在桌球),這段日子以來,我認為自己已經是完全信任教練,那為什麼就這個不願意試一試? 放鬆的方法,教練提過一個-靜坐(冥想)。 想想「心靜下來」跟「打球」之間的關係: 「不管前一球發生什麼,專注在眼前每一顆球,思考怎麼配球,發什麼球、球打在哪裡;失分了,撿球回來,馬上又回到專注的狀態。」 要怎麼做到這樣的專注力? 就是心要靜。 那麼心怎麼靜? 「試試看坐著,什麼都不想。」 聽起來容易,坐著什麼都不想。偏偏做起來超難……第一次靜坐時內心的我是這樣的: 「什麼都不要想。不想....那要幹嘛,喔沒有要幹嘛….」「等等,我現在在想嗎?」「好,不要想。」「那天練球的時候… 」「不對,不要想。」「因為想了就不放鬆了,等一下… 我又在想了。」 我的第一次嘗試,三分鐘不到就什麼想法念頭全都來了,沒有覺得靜下來,反而覺得更躁了點,怎麼靜不下來。 後來我開始在靜坐時不想別的,只專注在我的呼吸、環境的聲音等等,時間默默地可以拉長到10分鐘、20分鐘,這好像成了一個我空閒時間「觀察自己」的休閒活動。 另外有點奇妙的是,我在練球時開始感覺球的速度似乎變慢了,當我的心靜下來,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每一顆球走到眼前的軌跡,然後更準確地對球做出想做的事,每一顆球都好像活起來了😮(有點奇妙的感覺🤭…… 這是我在那年大專盃前默默做的一件從沒做過的事,雖然不一定對比賽有什麼影響,但做到後來,我其實也不覺得一定要是為了比賽而做。因為我感覺變輕鬆,還開始從練球中看到有趣的新發現,我想就算將來不打球,我還想繼續透過靜心再探索「還沒認識」的自己。

  • 恐懼

    站在比賽場上,我的思緒開始有了不應該有的雜亂,輸贏的想法不斷出現,恐懼隨之而來…… 事實上從大三大專盃結束過後,我在比賽場上的狀態出了些問題,或許是沒能在大專盃中檢驗自己,而急於尋找能夠證明自己或帶給自己力量的來源。 先是一個校內比賽,女生組通常都是校隊成員的互相廝殺,我雖沒有自信能贏另外兩位團賽打單打的同伴,但也期待著交鋒後的結果,然而,我卻在遇到她們之前,早早在八強就落敗,我不禁質疑自己,「缺乏大賽經驗是不是真的讓我差別人一截…? 」 之後隊上進行隊內賽,男女生混著比,我試著重新調整心態,起初雖然還是有點抖,但還算合理發揮。接著,教練為了訓練我們適應比賽氣氛,選出兩兩對戰組合後,全部人分成兩邊為自己支持的一方加油。我被安排和一位實力相當(或略勝我一籌)的學長比賽,一開始我取得領先,然而在局間場邊指導過後,我漸漸失去優勢,兩邊場外的隊友開始加油喊聲,我的思緒充滿了不應該有的雜亂,輸贏的想法不斷出現,打到我感覺身體因為害怕在發抖…. 那場球輸了之後,我在隊內賽中沒有再贏過任何一場球。而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對上當時實力還無法出賽的學弟,當我站在球桌前,心中冒出「我該不會又要輸了吧….感覺有可能….如果我又輸了….」等想法,然後就真的輸了。當下我覺得不管我再對到誰,結果都會一樣,我已經在心裡否定自己到極限了。 眼看同星期的周末,我們準備去彰化參加一個盃賽,而我已經被隊內賽擊垮了(被自己擊垮了),崩潰的隔天早上,我到體育室找教練聊聊,試圖尋求心理輔導,我說:「我覺得....現在的我好像不會打球了,好像不管打到誰都會輸」,第一句話說出來我已經眼淚狂流,教練維持著平時的語氣,絲毫不受我的眼淚影響,但她說:「家裡發生的事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出去了又是一個全新的妳。」她說了很多,帶著教練的暖心鼓勵,我也告訴自己要振作起來。 然而,最後我還是在緊要關頭敗給了心中的恐懼,比賽的最後一場球─八強賽(進四強還有獎金$15,000),我一樣是關鍵的第五點,這次我有上場了,對上了一個大家看了覺得我相當上風、很安心的對手,但我卻在比賽中間就認為自己好像要爆冷了、要輸了、好丟臉、我可以不要站在場上嗎….最後,以一顆發球失誤結束了我們的團體賽…. 我對不起隊友,也覺得沒有臉見這麼用心帶我、鼓勵我的教練…. 沉澱了一段時間,教練默默地傳了這張圖給我。 而我默默地寫下了這段文字。 「上一次像這樣坐公車都可以不顧滿滿的人的眼光自顧自地掉淚,好像是兩年前。 上一次超過一個禮拜沒碰球,好像是去年寒假。 一年半前,我用笨拙但屬於自己的方式逼自己的身體心理記住各種練球的感覺。 一年多來,每天在發球中學著發球與不只是發球的道理。 近半年來,好幾次跟我說該休息該放鬆我卻固執地總是說不用。 或許正是因為那些付出,讓我相信成功是需要靠堅持出來的,我害怕失去過去所累積的點點滴滴,卻沒發現就是那不願放開的執著,把我的身心綁得又緊又痛,成長茁壯的過程有大大小小的傷,傷好了他會成為無上珍貴的養分,但在成為養分之前,我還得先學著留給身體治癒並吸收的空間。 球技上的成長是這段時間努力的成果,會這麼一直做下去也是看到了一定的驗證。但在補球技的同時也會有傷有累有負面感受,當我眼前只有球,而不敢疏忽任何可以讓我進步的點,那些需要釋放的東西默默的累積著,其實也是阻礙我再往下一個階段走的關鍵。」 我知道… 未來的挑戰還在前面,也不知道多久我可以走出不一樣的感覺,但從今開始,學著不再一味拚了命地鑽,試著正視心理的感受,然後,再繼續向前走。

  • 乒乓球正手拉(上旋球)

    前言 正手拉是乒乓球運動比賽中,最主要的進攻技術,其因,正手拉的旋轉與速度強,加上拍面觸球的時間長,可以調節的空間大,因此,命中率也較高,無論選手或是業餘愛好者都是必須投入研究、練習的必備動作之一。 不過, 你可能不知道,正手拉還藏著某種魔力,根據我的經驗,那種魔力:是⋯可以激發你,釋放身體裡,最深層的某些能量(專屬你的神秘力量),可以透過與球互動的瞬間,將它全然的釋放出去,是一種能讓身心之間產生某種連結,形成一種獨特溝通模式的管道,感覺真的有點奇妙! 我覺得很好玩😃 但不容易的是,這樣的體驗必須建立在好的動作架構下,才能達到那種感受,也才不會受傷,因此,打好基礎的技術動作才是發展、體驗、享受有趣遊戲的好方法😉,相信我,當您動作架構正確且完整,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股超釋放力量的暢快感,真的十分舒暢😄,ㄧ定要體驗過才不枉費學打乒乓球。 你知道正手拉可以多暴力的釋放力量嗎?看看下圖方博的正手暴拉就能知道!😉😀😃 中國選手:方博 正手拉動作流程 正手拉(上旋球)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五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兩腳平行開立,比肩稍寬,雙膝微屈並內旋,腳跟提起,左腳略前於右腳,上半身前傾,重心置於兩腳間,詳細預備動作可參考,打乒乓球的預備姿勢篇 。 (2) 引拍動作:持拍手肩膀往下沉,向右後方擺動,此時身體重心轉移至右腳上,如上方圖片中,引拍期動作。 (3) 揮拍擊球:腿部力量由右腳開始,右腳用力蹬地,髖關節快速向前上方斜向轉動,此時,重心從右腳轉移至左腳,再加上腰部及手臂跟隨身體重心的轉動,讓手借助身體的力量,來完成球拍與球的擊球瞬間,肘關節角度展臂大約在130-160度之間,拉球的中上部2號或上中部1號之間的位置(如下方球拍面擊球部位圖所示),摩擦要多於撞擊,如上方圖片中,揮拍擊球期動作。 (4) 隨勢揮拍:持拍手在揮拍擊到球瞬間後,隨勢揮拍至左前上方(左額前)之最高點停止,此時,重心由右腳轉移至左腳,如上方圖片中,隨勢揮拍期動作。 (5) 還原動作:還原回預備姿勢動作,接續下一次動作,如上方圖片中,還原期動作。 示範影片 觀察動作的動力鏈:踝、膝、髖、肩、肘 連續動作GIF圖 即使是專業頂尖的選手,也都在標準的基本動作下,培養基礎動作而成形,都是很協調標準的動作,但你感受到了嗎?(參閱下圖GIF檔所示) 每個人打出來的感覺都有所不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獨特載體的原因,我們都不一樣,也不該一樣,要找尋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欣賞自己的不同,也欣賞他人的不同,融合成更和諧、更多元化的新世界❤️❤️❤️,大家長得都一樣就單調無趣了對嗎?😀 中國選手:張怡寧 好紮實的基本功呀!很漂亮的動作 德國選手:波爾 動作感覺精準小巧,手感佳。 中國選手:馬龍 🔔 可以仔細對比正手攻與正手拉的差別 這個節奏⋯正常,打乒乓球基本條件就是要能快🤭 補充概念: 擊球部位與對應拍面 一般正手拉上旋球,對應的擊球部位與拍形(如下圖球拍面的擊球部位圖中),大約會在中上部2号與上中部1號之間的位置,紅色為對應的拍形,若來球的旋轉更強或是彈跳越高,擊球部位就會更接近上方,上中部1號與上部12號的位置,反之則往下方,中上部2号或中部3號的位置。 擊球時間點 另外,擊球時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擊球的時間點,到底要打在哪個點好呢?事實上,您可以簡單掌握一個大原則,那就是,絕大部分所有的球,較好的擊球時間會落在高點期,因為,擊球時不需要過多的調節,也能借到來球的力量,而球的旋轉,通常在這個時期也是最沒有旋轉變化的,因此,若能掌握高點期內的擊球點,會讓回擊成效事半功倍唷!不過,最大的困難點是,要夠快速、精準的判斷力與移動速度,這⋯超級 超級 超級難。 漂亮流暢的正手拉動作 最後我們再來觀賞中國選手:孫穎莎的全台正手拉訓練影片,真的令人佩服呀!😮看得目瞪口呆,但僅以欣賞的視角,它變成是一種完棒(完美好棒😆)的感覺👍 孫穎莎全台正手拉 看完補充概念的部分,可以再回頭看看前面幾位選手的動作喲!有沒有發現什麼新訊息呢? 若有,也歡迎到我們Fb:享in乒乓粉專上,留言一起討論唷! • FB粉專搜尋:享in乒乓 若喜歡我們的文章,也希望您幫我們分享給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喲!🙏😊❤️ 喜歡我們的介紹別忘了幫我們分享喲!

  • 打球的意義

    「打球與我們的未來,也許沒有直接的關聯,那個過程卻可以永遠記得。」 那一年當我再次失去了一年大專盃,失落迷茫地找尋著繼續努力的目標,我的前搭檔個人賽單打晉級了全國賽,而教練對我說:「她還有全國賽要打,中間有一段時間準備,我希望妳陪她走這一段」。 我聽著心裡還有些複雜,自己的夢碎了,卻要收起眼淚,幫助同伴繼續前行;各種聲音,但另一個聲音跟我說:「晉級的是別人,但教練還特別給妳這個機會,去經歷另一段,這是非常珍貴的經驗」,所以我還是很快地說「好」。 教練安排了連假期間讓我們到彰化進行三天的移地訓練。剛到的第一天,我們在一個市場樓上練球,很熱,像烤爐一樣,教練說那是她小時候練球的地方;第二天白天,我們就在那裡和當地的國小、國中小選手打友誼賽;第三天晚上,教練的爸爸再載我們到台中,一人打了五至六場友誼賽。 事實上,這兩天下來我們幾乎沒有什麼贏球,第二天晚上睡前,教練語重心長地說:「打球是很現實的,如果你打得不好,沒有人想跟你們打;我可以幫妳們安排比賽,輸球也沒有關係,但妳們打的每一場球,要很清楚妳們從中得到了什麼。」這也是打比賽很重要的地方吧,如果沒有在想,打再多也會浪費。 我們接續聊了許多,聊到了「打球的意義」,對於我們在乙組打桌球,桌球並不是我們未來的職業,但我們選擇在自己課業之外花這麼多時間打球,或許有些人會疑惑,我們打球的意義是什麼?「打球與我們的未來,也許沒有直接的關聯,那個過程卻可以永遠記得。」能不記得嗎?這一路的學習、體會、成長、失敗、難受、面對,過程都太深刻,打球發生的種種情境,就像快速反映人生課題的縮影。 另一方面,教練平時看似嚴肅的爸爸,從球館帶我們回去時,眼神中散發滿滿的興奮,「好像回到以前帶他們去打比賽!我跟妳們說,我以前就是在他們後面,跟他們說這樣打、這樣打,激動得不得了,好久沒有這樣了!」聽教練爸爸聊起他們的往事,彷彿真的看到那個畫面,他們真的也是這樣開始的,這個地方,一步一步爬到那裡…… 我真沒有想過在這種時間點,有可能經歷這些,即使連假的行程因此改了許多個版本,我想這是最難忘的那一個。來彰化這三天的寶貴時間,對我來說是說不盡的感謝與珍惜,我一定會用心去記得它。 到了全國賽那天,我也到現場在賽前和搭檔在比賽場地暖身,這是我第一次進到全國賽的場地,雖然不是我要比,但我好像也感覺到那股氛圍,我想幫她擋好球,讓她待會能夠充分發揮,暖身後,她默默地說「妳…很緊張嗎?」,我心想:我當個陪練,當到被比賽的人看出我在緊張…🤦‍♀️ 搭檔那天的表現很好,雖然在十六強輸給了一個很出色的少年國手,但那場比賽非常精彩,我相信在場有看到比賽的人都會給予肯定。這整段奇妙的旅程,我也放在心中,作為繼續往前進的養分,然後……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踏上那個舞台。

  • 乒乓球膠皮的種類與辨識方式

    您知道乒乓球膠皮有幾種嗎? 打乒乓球不可不知道的秘密之一,膠皮的表現特性攸關我們回擊球的方式,沒有搞清楚膠皮的特性,就無法正確掌握該使用何種技術,做適當的回擊,因此,本文依據個人選手經驗,整理乒乓球主要常見的五種膠皮(平面、短顆粒、中顆粒、長顆粒、ANTI,另外為避免初學者資訊混淆,介於三種顆粒之間的中偏短顆粒與中偏長顆粒不列入討論)分別介紹膠皮的特性與基本的回擊概念,另外,文末再介紹快速分辨三種不同顆粒(短顆粒、中顆粒、長顆粒)的方法,希望看完文章的您,已能初步建立對不同膠皮的認識。 不同膠皮的特性 反膠(平面):反貼膠皮,膠粒朝內貼在海綿上。 特性: 1.黏性好。 2.摩擦係數較大。 3.有利於製造旋轉。 4.回球的穩定性佳。 備註: 特別適合弧圈、快攻結合弧圈及削球打法選手使用,是當今世界乒壇各種打法的運動員普遍採用的主流裝備。 🔔小鈴鐺 平面膠皮的特性,有全面發展完整性能的條件,可快、可慢、可轉、可無限變化,因此,端看每個人對它的詮釋表現而定,這也是乒乓球最複雜的地方,無限的旋轉、節奏、力量、線路各種的組合變化,可想而知,每一次的出拍,都如同展示著極精巧與細膩的工藝藝術品,協調的出拍是多麽美妙的時刻,瞬間的享受,難以形容。😃 2021年卡達公開賽女子單打四強賽 https://youtu.be/MQ3pVZOOW7o ———————————————————— 正膠(短顆粒):正貼膠皮,膠粒朝外貼在球拍或海綿上。 特性: 1.膠皮高度在0.8-1.0毫米之間 2.相較於其它顆粒膠皮,擊球時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3.反彈力較大 4.容易發揮海綿及底板的作用,有利提高擊球速度和力量。 5.但是由於膠體的含膠量不是很大,顆粒比較硬,缺乏粘性,所以在製造旋轉的性能上不如平面膠皮。 備註: 經常被中國傳統的直板近台快攻運動員所使用。 🔔小鈴鐺 短顆粒膠皮,若黏貼在反手面,多半攻擊力會比黏貼在正手面小一些,短顆粒的性能最接近平面,多半以扣殺(撞擊)的攻擊方式為主,因此,扣殺攻擊的球,來球弧線較直且快,攻擊時需要大量精準的手感,起伏較大不容易穩定掌握。由於,顆粒怕旋轉變化,因此,平面膠皮打法遇上短顆粒打法,不要一昧的跟著對方快的(節奏)特性走,想法上要堅持抓住自己能發力,加旋轉質量的發力節奏,強迫對方的顆粒來適應旋轉,這樣才能製造顆粒自己的被動性與主動性失誤,破壞顆粒在一開始未受旋轉變化前的干擾,對方容易掌握順境中的節奏,但一經破壞後,通常也很難再回到最初好的擊球手感了,這其實才是顆粒打法的致命傷。 劉國梁(正手面短顆粒) https://youtu.be/m_cBbGhxOdk ———————————————————— 生膠(中顆粒):正貼膠皮,膠粒朝外貼在球拍或海綿上。 特性: 1.中顆粒與短顆粒在規格上相似,但是膠體的含膠量比短顆粒要大,因此,顆粒比較軟,彈性相對也比較大。 2.與短顆粒相比,中顆粒的主要特點是出球速度明顯加快,適合選手自己主動發力。 3.擊球時,在重打的情況下,控制球的能力較好,且擊出去的球略下沉。 4.中顆粒的主要不足之處是摩擦力小,不容易製造旋轉。在輕打的情況下,穩定性不如短顆粒,往往出現擊球打滑下網或使球產生漂浮的現象。 🔔小鈴鐺 中顆粒膠皮,您打過去的球,多半回擊回來都會帶有一點飄忽的感覺,在節奏與出力回擊球時,需要更多穩定的重心,才能將球的旋轉帶到球上,中顆粒較為明顯的擊球特性,是它切球過來的球,幾乎是沒有旋轉的上旋球,基本上要當平球的旋轉特性來做回擊,而當您拉球過去,中顆粒回檔回來的球多半會帶有一點點的下旋且飄忽的感覺,節奏上會感覺滿彆扭的,遇上中顆粒可能需要細細體會研究一番! 民間高手展示顆粒另類風貌😂很有趣 https://youtu.be/kR0h4HPLaXY ———————————————————— 長膠(長顆粒):正貼膠皮,膠粒朝外貼在球拍或海綿上。 特性: 1.一般來說高度超過1.5毫米以上的膠皮稱為長膠。 2.這種膠皮的膠粒很軟,顆粒細長,支撐力小。 3.主動製造旋轉的能力很差,因此,用長膠發過去的球旋轉很弱,怎麼發都是上旋球。 4.主要依靠來球的強旋轉或衝力大,來增加回球的旋轉度。 🔔小鈴鐺 長顆粒膠皮,您打過去的球,除了會抵銷球的旋轉與速度之外,要特別注意的是,長顆粒回擊回來的旋轉剛好是相反的旋轉,例如:您打上旋球過去,回擊回來的球會變下旋球,而打下旋球過去,回擊回來的球會變成是上旋球,因此,若沒搞清楚是哪一種膠皮,遇到長顆粒打法,若用一般上旋球對應上旋球、下旋球對應下旋球的解球邏輯,遇上長顆粒會完全無法打喔!這是經常讓初學者感到困惑不已的問題之一。 鄧亞萍以柔克剛講解長顆粒打法的技巧 https://youtu.be/AS2sQ_s2DUo ———————————————————— Anti:反貼膠皮,膠粒朝內貼在海綿上。 特性: 1.膠皮較厚,膠粒較短。 2.彈性比較小,粘性也非常小。 3.通常和2.0毫米左右的軟海綿配合使用。 4.利於消除弧圈球的強烈上旋。 5.回球的前進力極弱。 6.即使在用力加轉時,回球也常常出現不往前走的現象。 🔔小鈴鐺 ANTI膠皮,長相近似平面膠皮,但在觸摸膠皮面的手感,不像平面膠皮那麼有摩擦力、那麼有黏性的感覺,反而有點平滑感,然後觸壓膠皮,更多的感覺像是壓到一塊海綿,快速下陷的感覺很明顯,ANTI膠皮打法的人很少數,因此,賽前若看見膠皮有感覺異狀或是上方沒有表示ANTI,其實也可以直接跟對手詢問做確認。 ANTI膠皮,您打過去的球,無論什麼力量,什麼旋轉,它回過來的球都會變成同一種速度、同一種節奏的不旋轉球,對打時需要特別注意它的節奏變化,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慢,要沒力的多,是一種奇妙的打法類型。 根據個人經驗體驗對ANTI膠皮做以下描述: 打ANTI膠皮,無論是使用者或是被使用者,應該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無論你多用力、多努力、多賣命的在出力爆打,結果都是徒勞無功「白搭」的感覺,真的滿特別的,喜歡這種感受的人可以體驗體驗。 ANTI就是一種很生氣很生氣,但又氣不死的無奈🤣 ANTI打法影片 https://youtu.be/ayJvZ73dm54 —————-—————————————— 快速分辨顆粒的方法 快速辨識短顆粒、中顆粒、長顆粒的方法,依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利用手指撥動顆粒拍面來辨識,方法簡單、快速又不容易出錯,如下面圖片所示。 「短顆粒」若您撥動顆粒時,感覺到很硬很難撥動,基本上撥不動,那會是短顆粒。 「中顆粒」若撥動顆粒時,感覺到用點稍微力量能將顆粒撥動,那會是中顆粒。 「長顆粒」若撥動顆粒時,感覺到不需要用到什麼力量,也能將顆粒撥動,那會是長顆粒,它撥動起來的感覺很像刷子的感覺。 對於選手而言,多半是在比賽前會遇到膠皮辨識的問題,由於不同性能,若辨識錯誤,則會影響整體技戰術的運用,比賽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就是,就算技術在對手之上,也無法贏下比賽。 對於一般業餘愛好者而言,就會是在練習中陷入無法對打的窘境,感受令人深刻且難受。 因此,學習正確判斷膠皮,對於打乒乓球來說,也很重要唷! 膠皮的基本性能與辨識方式,就介紹到這邊,希望對您打乒乓球所有幫助。😊

  • 乒乓球撞擊與摩擦概念介紹

    撞擊與摩擦的概念擊潰許多乒乓球愛好者,縱多疑惑無解的技術問題,也多半來自對撞擊與摩擦的概念含糊不清,進而延伸出來的,若沒有回頭找尋根源問題,解決問題,繼續堅持想往下學習更深的技術,往往學習者會發現,在學習上挫折頻頻,也總是發生徒勞無功的窘境,最後放棄學習。 但⋯其實⋯打乒乓球若能理解擊球原理,能幫助動作的協調發展,也能在打球過程,自己體悟旋轉變化的奧秘,許多乒乓球愛好者無法理解旋轉到底怎麼變化,其根源問題多半在於,對撞擊與摩擦的概念不夠清楚,因此,想打好乒乓球,玩樂乒乓球,撞擊與摩擦的概念不能輕易含糊就快速帶過,反而在此環節,需要更多點耐心的研磨,這會讓你的乒乓路更加多采多姿!😊 撞擊與摩擦基本概念介紹 乒乓球的旋轉是透過球拍與球的撞擊與摩擦所產生。 「撞擊球」由於在擊球時,用力方向指向球心,如下圖中,圖1所示,這樣的擊球發力方式,在瞬間可以給球ㄧ個最大的反彈力,從而使球具有較快的衝擊速度。 「摩擦球」由於在擊球時,用力方向偏離球心漸遠,如下圖中,圖2所示,這樣的擊球發力方式可以帶給球較大的離心力,從而使得球繞球心,具有較快的自轉速度。 以上兩種擊球特性,撞擊球與摩擦球在乒乓球技術表現中,最具代表性的動作莫過於是正手攻(撞擊)與正手拉(摩擦)透過正手攻的技術學習,能深刻體驗出撞擊球的感受,而透過正手拉(上旋球)的技術學習,能深刻體驗出摩擦球的感受,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力方式,產生極大不同的球質特性,是初學者進入乒乓球進階技術,必備認知與建構的關鍵概念,也是能否正確認知旋轉的關鍵要素,因此,釐清撞擊與摩擦觀念,才能打好乒乓球唷!很重要,非常重要,十分重要❣️ 正手攻(撞擊) & 正手拉(摩擦)動作示範 以下影片是馬龍與張繼科在比賽前的熱身練習,前半段是正常速度版的正手攻與正手拉,後半段是慢動作版的正手攻與正手拉,為了方便比較其差異,將影片後半段後製為慢動作鏡頭,提供給各位參考,能注意觀看兩位選手攻球與拉球的擊球差別,區分得很明顯。 https://youtu.be/TX-m-lL275g

  • 迷茫

    有一種功課,是你付出了全部,終於走到那裡,卻沒有站上舞台的機會。 在這漫長的一年中,多了團體賽,讓我們有更多比賽的磨練機會,我知道比賽讓我成長、進步,同時也給我一定的壓力,我的條件和個性使我比別人更拚命,但相反的,可能也使我得失心更重,以前幾乎不太哭,今年的我開始會因為球打得不好哭,輸了球哭,在壓力很大的比賽中贏了球下場也大哭,我的腸胃更在時時高壓的狀態下時而出現脹氣、吃不下飯等問題,大概就是真的真的很看重吧,很看重我很喜歡而且認真對待、全心付出的這件事情。 終於又到了新的一年的大專盃,這次我們同時有個人賽和團體賽事,我抱持著驗收這一年成果的心態來到比賽會場,尤其是希望我們能在團體賽有好表現。 個人賽方面,由於我原本的搭檔這一年決定出來打單打,我和新搭檔組成了混雙。但結果不如人意,我們在第二輪輸掉,失去了晉級全國賽的機會。 心有不甘,但我告訴自己把心先放在團體賽,專心打好接下來的比賽比較重要,努力助團隊一臂之力。 其實在比賽之前,我在各校認識的其他學校朋友都跟我說:「妳們今年進全國一定沒問題的啊,各校都超怕妳們的……」,雖然如此,我們還是非常謹慎地準備我們在大專盃的第一次團體賽,教練也跟我們說:「一定要做120%的準備,這個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 團體賽開始了,這次的排點基本上都是讓學妹和爆發力較強的前搭檔排在第一、第三點,而我屬於較穩定的特質(能贏的不會亂輸,不能贏也不太會不小心贏😅),被排在關門的第五點。 在小組預賽中,如教練所說,大家站上這個場的表現會「打折」,但好在我們賽前的準備算充分,在場場「亂流」中,還是順利晉級十六強(這兩場比賽我沒有上場到,不過對團隊來說這是好事,這樣贏的結果我可以接受)。 十六強之後是單淘汰賽,接下來是晉級全國賽的關鍵,我一樣被安排在第五點。在場邊看她們的每一場球,我的心都揪著,跟著比數的發展,時而起身暖身準備,時而又坐下等待……最後,沒有輪到我就提前輸掉了。 然後,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年的大專盃,歷經一整年的準備,我坐在旁邊一場球都沒有打到,就結束了。 雖然我清楚這是我在團體賽這個角色就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但當時,結束時一種說不上來的失落… 或許一整年當中遭遇困難時,一直是這個目標讓我繼續撐著,就是想站上那個舞台看看,看我成長了多少,和別人還差多少。走到了那裡,卻連站上去感受這個場、看看自己能做出多少的機會都沒有,似乎比在場上輸掉了更加難受…… (然而當時身旁的隊友們個個處在輸球的心情,我只能沉默,不語。) 當下真的感覺… 好累。一直以來漫長而艱難的堅持,我也相信著面對各種失敗要勇敢去面對、調整,但這一次,是這樣冷酷的結局,大學階段我只剩最後一次大專盃了,回去之後將再一次迎接埋首苦練的一整年,我真的能堅持到那裡嗎?

  • 乒乓球發球- 初階、中階

    ‘‘發球是開始的第一顆球,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有其重要性。’’ 「發球」是攸關每場比賽中、每次對打中,主導權是否能夠掌控在自己手上,亦或是會掌控在對方手上的主要關鍵,好的發球能帶出好的技戰術優勢,從一顆球到兩顆球(一輪發球),到一局球(11分賽制),再到最後完整的一場球(5局3勝或7局4勝賽制),環環相扣,猶如穿梭在微妙的聯絡網般,想得細,練得精,當中的奧秘就越能體現,希望透過以下的分享,大家在練習後也能體驗到‘發球’的樂趣! 一、發球動作介紹 發球步驟 1.拋球: 首先,「攤掌」置球於掌心,拋球的高度須符合至少16公分之規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拋球角度上不宜過大,盡量趨於直上,倘若上拋後,球往自己身體方向靠近太多,則會造成犯規動作;另外,拋球手若能穩定力量拋球,能讓球的上升與落下路線較為穩定,有利於抓準擊球點。 2.擊球概念: 首先,與擊球點位置有關,通常發球都希望發出去的球,越貼近球網的高度越好(即是越低越好,剛好過網極佳),這樣能給對方在接發球,處理回球時有較多的技術難度,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擊球高度盡量等球掉下來,差不多網高的高度擊球較為恰當,也是較為貼近桌面高度的位置,如下圖中 3 說明圖示,入射角度高低,決定球的彈跳高低。 此外,由於球彈跳的規律是的彈跳,如下圖中 1 說明圖示,因此,發長球與短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下落球點的位置,如下圖 2 中說明圖示,等距離靠近自己球桌端線為發長球的位置,靠近球網方向近一些,則為發短球的位置,如下圖 3 中(長球)與(短球)說明圖示。 3.腳步與重心轉換: 以下說明以右手持拍為例,左手持拍則反之。 正手發球: 預備動作,重心壓低起勢,如下圖中1所示,重心置於前腳(左腳)為多,接著,持球手上拋球,順勢將上半身重心帶起,如下圖中2所示,此時,重心轉換置於後腳(右腳)為多,同時,持拍手作勢引拍動作,如下圖中3.4.5所示,接著,在擊球時,再將重心轉換至前腳(左腳)為多,順勢下壓重心貼於桌面,將球高度壓低,送出檯面上,如下圖中6.7.8所示。 https://reurl.cc/gz2yaz 反手發球: 預備動作,重心壓低起勢,如下圖中1所示,重心置於前腳(右腳)為多,接著,持球手上拋球順勢將上半身重心帶起,如下圖中2所示,此時,重心仍置留於(右腳)為多,左腳抬離地面,使重心更向前一些(為持拍手引拍創造較多空間),同時,持拍手作勢引拍動作,如下圖中3.4.5所示,接著,在擊球時,將重心下放至後腳(左腳),順勢下壓重心貼於桌面,將球高度壓低,送出檯面上,如下圖中6.7.8.9所示。 https://youtu.be/wNtp8m2svZY 4.還原動作 最後,在完成整體發球動作後,需要快速還原,回預備動作,銜接下一板來球。 貼心小語🔔 發球實屬能保有較多個人發揮空間的靈活技術,沒有絕對優勢或對與錯的動作框架規範,只要不犯規,能隨自己的身體慣性發力方式創造與改變動作,但在設計動作的同時,不能忽略的是,發球動作在出完力量之後,是否能保有快速還原重心,從容不迫準備下一板球的能力,這點在設計自己獨特發球風格的同時,也應同時將其考量的要點,以上小密語分享給正在練習與閱讀文章的您,希望對您有幫助。 二、初學者的初階發球練習方式 動作要點同上述4點所述,適合初學者的第一個發球練習,為正手發快速平擊球,此發球特性為快速長球,因此,盡量能將球發的越長、落點越深(越貼近底線)、越快速越好,發長球基本有三個落點方向,如下圖中所示(斜線、中線、直線),練習時要將目標先放在,能於同一發球位置上,發出三個不同的落點,練習時會發現其中差異,可逐一落點練習熟練後換至另一落點,三個落點單練都熟練後,可以混合ㄧ起練習,將其練習到隨心所欲便算完成。 發正手快速平擊球動作示範

  • 團體賽

    有時團隊的組成是天時地利人和,準備好了、時機成熟了,它就會剛剛好地成型;團體賽講求的不只個人球技,更是整體團隊力量,以及各式心理層面的挑戰。 一個團隊的組成可遇不可求,對於我們學校的乙組女生團隊來說更是如此,當我剛進球隊時,除了我們同一批新生之外只有一個學姐,所以前兩年我們幾個女生都是累積個人基礎,參加個人賽(單打/雙打)為主。雖然我們也曾向教練提出想打團體賽的想法,但勉強湊湊人數組成的團隊,還是得到了教練「還須練練」的回覆,因此作罷…… 第三年,如同上天安排好的一般,同一時間新生學妹的加入、由他校來我們學校讀研究所的學姐,再加上原本離開球隊的學姐也回來了,我們就在一夕間組成了球隊睽違多年的女團。 組成不到一個月的我們,參加了第一個小比賽的團體賽,就獲得了亞軍。這個亞軍就像在為我們的組成喝采,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然後不可思議地我們又在接下來幾個盃賽中接連得到了幾座獎盃,突然間來自乙組其他學校友誼賽的邀約越來越多,隱約感覺得到各校都注意到了我們這匹「黑馬」。 一切都來得太快,我想我們自己都沒料想過會一路這樣發展,然而,走在這一連串密集高壓的團體賽中,也帶給了剛起步的我們每個人不一樣的挑戰。 對我而言,當了女隊隊長,加上看到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對團隊開始有所貢獻,我變得比一年前更加投入,原本那顆單純想看到自己不斷成長的心,又多了一分責任感。 而除了球技本身,團體賽多了更多心理方面的考驗,比賽中當「這點必須贏下來」的念頭出現,或是像第五點「關門」的角色,每一次上場就是背負著整隊勝負關鍵的一場球,這時還能保持冷靜清晰的思緒,發揮平時的表現嗎?不只是第五點,作為「開門」為球隊打出氣勢的第一點、經常面對對方最難打的主將的第三點,和經常是團體賽關鍵的第二、第四點雙打,每一個位置都重要無比,每一個位置都如此獨特。 尤其我們在各校女隊當中屬於實力較為平均的球隊,不像許多學校有一兩個特別突出的選手(如少年國手),我們沒有所謂的「鐵單」、「鐵雙」,整體實力相當,因此每場比賽跟著每個人的狀態起起伏伏。有人失常,有人表現在水準之上,這讓我們每個人都需做好扛起球隊的準備,也讓我們似乎每回都不同人做「英雄」,更顯得我們每一個人同等重要。 我們的團隊從成立開始每一步都是驚奇,她們教會我,最快的成長,是一起成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