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Results

以空白搜尋找到 72 個結果

  • 做自己,也贏球(二)—專業技術融合自我階段

    撰/孫千嵐 #乒乓心理 [Q]為什麼感覺自己本來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但比較能贏球,後面補強了實力之後,卻感覺自己打球變笨了(有實力照理來說應該要更能贏球不是嗎?)⋯⋯怎麼反而贏不了球? 專業技術融合自我階段的重要性 「專業技術」通常指的是所謂的「基本功」,它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通常不太來自於自己自身本有的能力(大多數需要養成),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專業技術是讓技能能向上發展、超越本有特質的基石,因為它帶有更多符合人體工學原理的概念,然而,我們在學習它的同時,往往會需要暫時的放掉本我的習性才能建立,但⋯奇妙的是我們經常發生一種情況,就是在建立好了技術之後,就會⋯忘了或無法找回本我的特質,所以才會有感覺技術成長了,但變笨了的現象發生,其實⋯那是因為剛被建立起來的技術,在這個階段還不屬於我們,在技術成型的最終階段「還需要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將其融合到專業技術中,重新找尋到最佳的平衡點,一個能夠讓技術自由發揮的絕妙平衡點」,讓「本我」回來帶領新建立的專業技術,這樣才能算是完成了一個技術的建立。😊😊 *這時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你⋯是不是都沒有完整完成技術動作的建立呢? 轉化、內化,融合過程的方法 放掉所有已經學習過的專業技術,找回原來那個自己的本能狀態。告訴自己:「我相信自己的技術已經大致建立完成,我讓原來的自己再重新回來帶領這個技術,用一種自由、信任的態度來面對接下來技戰術的調整,直到它能夠自然的融入自己最初預設的狀態,此時,應該就大功告成了,最後,再去比賽場上運用看看,如果能夠自然發揮出來,那應該就已經成功轉化完成了。」 延伸閱讀: 做自己,也贏球(一)—乒乓心事Q&A 做自己,也贏球(三)—人生議題

  • 做自己,也贏球(一)—乒乓心事Q&A

    撰/孫千嵐 #乒乓心理 經常有人提問這樣的問題: [Q]為什麼感覺自己本來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但比較能贏球,後面補強了實力之後,卻感覺自己打球變笨了(有實力照理來說應該要更能贏球不是嗎?)⋯⋯怎麼反而贏不了球? 根據自己經歷過無數個經驗後的體悟,我這樣回答這個問題: 一開始因為沒有太多基本功技術,你會運用自己的本能應戰,那是你本有的能力,所以使用的技戰術相對清晰順手,而當你開始意識到它的極限,就會開始增強自己的技術實力,這時開始增加的技術就不屬於自己本能上的了,在建立新技術或增強原技術的同時,通常會大量破壞原有的技術架構,這會連帶產生許多額外心理層面的問題(因為太多太多了,所以在這裡暫時不一一列入討論),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破壞與建立的過程之後,技術似乎成長了,但它⋯可能還不屬於你,這時倘若沒有將新技術融合到自己本能架構裡,就會產生「技術成長了,反而贏不了球的問題」,也就是技術還沒有經過轉化與內化的過程。 生來就能贏球的人不多(其實是很少很少😄),通過努力能贏球的相對多一些(其實也不算多),所以大多數人都時常在輸球居多😄,然而,輸贏乃兵家常事,有輸有贏的過程經歷了什麼?穿越了什麼樣的困境?才是值得我們去珍藏的寶物。 延伸閱讀: 做自己,也贏球(二)—專業技術融合自我階段 做自己,也贏球(三)—人生議題

  • 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人生篇》

    撰/孫千嵐 請先閱讀以下兩篇文章: 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訓練篇》 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比賽篇》 #乒乓心理 Q: 我是典型的「練習型選手」─練球嚇嚇叫,但上場比賽時總是另一個樣⋯⋯怎麼辦呢?乒乓競技與人生道路面面觀 解決了,就不再是問題。 沒想到⋯⋯乒乓訓練、比賽中的問題,人生中很多時刻都不難發現對應的現象,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 我們習慣性的會躲避問題,以為不要看,不要正面對著問題就沒事了,比賽場上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你平時可以逃避自己的問題、避開自己的弱點練習,但比賽中對方就會輕易的找到漏洞,擊敗你,令你更加痛苦,一樣會逼著你面對它。 其實競技體育的現實殘酷就是這樣直白、可愛,學習正確面對問題,然後不畏懼的解決它,會發現在人生道路上,這是一帖珍貴無比的良藥。

  • 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比賽篇》

    撰/孫千嵐 #乒乓心理 Q: 我是典型的「練習型選手」─練球嚇嚇叫,但上場比賽時總是另一個樣⋯⋯怎麼辦呢? 一般此類型的選手,經常發現自己上場後就無法思考,腦袋一片空白,甚至聽不見任何聲音,嚴重一點會感覺整個人魂都飄不見了,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無論是當選手還是當教練,我遇到過不少這樣的苦主,場上的窘境,真的百百種無奇不有😄 1.記得深呼吸,保持呼吸 深呼吸幾次,直到自己知道自己已經站在場上了,對自己說:「此刻是我為自己準備的舞台,儘管表演就好」 2.看看對手,我們此刻都一樣 繼續保持呼吸不急促(吸完再吐,別著急),看看對面的對手,告訴自己他和我一樣,我們都是人,我們都不可能沒有狀況、沒有弱點,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這時候應該是氣勢對等了,很棒了!(有場外教練就看看他,有默契的話,他應該能給你很棒的能量,他應該能幫你搞搞對手,讓對手傷腦筋、頭痛😆) 3.試想一下自己的技術特色(優點、優勢) 試著想想自己的技戰術,自己的優勢(有哪些發球、發球配套等等⋯),平常都練些什麼,所以才會說「訓練層面的問題也很重要」,平時如果沒有好的訓練意識,這時候就真的會沒辦法組織自己的技戰術;再是,要看看對方是否有打過,有的話「可以試想一下對方的弱點,再想對方的優點」,然後告訴自己,盡量打在對方的弱點上,用自己的優點打對方的弱點,先取得控制權。 4.一顆一顆打,不著急 一顆一顆打,一顆一顆規劃技戰術,每次預備動作時都要調節好呼吸,想好步驟再開始,千萬別拿著球就急著打,也別在很慌張中還急著站上去球台上,對方一發球自己就容易接發球失誤,如果這樣幾回合,11分比賽肯定馬上就結束一局,一場球3、5局也一下就沒頭沒腦的輸完,結束比賽,這樣的情況無疑對自己是最大的傷害。 5.不只是自己,對方也有弱點 一場比賽中肯定有狀況好、壞時,遇到困境別害怕,要試著去挑戰它,因為比賽中無退路(練習在平常),另外,別只專注在對方打自己的弱點,自己也要想辦法給對方製造出問題、製造困境,這是比賽中很值得學習成長的地方。 6.平常心發揮 將自己平時訓練的水平發揮即可,去享受每個贏球與輸球的當下,比賽結果自然會以它最好的姿態出現。 7.認識比賽的樣子 習慣比賽的節奏,了解比賽的節奏,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比賽的節奏,慢慢的成長,改變總是能一點一滴的感受才真實。

  • 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訓練篇》

    撰/孫千嵐 #乒乓心理 Q: 我是典型的「練習型選手」─練球嚇嚇叫,但上場比賽時總是另一個樣⋯⋯怎麼辦呢? 每個人的技術問題不同(技術訓練請找專業教練指導),在此先不針對個人技術或舉例說明個案探討,此篇從訓練層面做探討,只在提供訓練中遇到困境,解決困境的方法。 1. 主動訓練意識不足 通常這類型的選手,多半在訓練中的「主動訓練意識」比較不強烈,訓練中的意識經常只是在執行訓練項目而已,把它練完就好,跟著練完就好,可以交差了事就好,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訓練,真誠的問問自己,是不是如此呢? 2. 延伸上述問題,如果是,那該怎麼辦呢? 2.1:練習同時要重「質」不只是重「量」 只管練很多,練很長時間,流很多汗,看起來很用力很認真,但其實腦袋沒有在思考,身體細膩一點的感受也必然無法呈現,腦袋不運作、心思不細膩自然就沒有辦法練習到與感受到,那些極瞬間發生的高技巧技術,而訓練裡沒有出現的,自然在比賽中就不太會出現,就算偶然出現了也無法被捕捉。 2.2:解惑訓練目的 可以試著了解練習這個技術或訓練項目,對自己而言它有什麼益處?是因為自己的這項技術還不完整(需要補強)?還是這樣的技術在比賽中對我有什麼幫助呢(我要如何使用它)?或是可以怎麼結合到比賽的技戰術中?,還是⋯只是每次都只是維持手感(練爽的🤭) 這些問題在訓練前就可以先整理過,寫寫訓練紀錄會有許多幫助,然後上場訓練前,再看看,再接著進入訓練課程。 2.3:別練著練著就恍神,遇到問題就隨意帶過 一般來說訓練前執行上述2.2應該不算困難,困難的是你對自己感覺到痛苦的耐受力有多少,有些人其實耐受力很少很少(一碰到問題就馬上逃跑、迴避),通常原因是因為,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困境,一般就是我們「本來、自身就比較脆弱無力的地方」,所以承載能力就更低了,痛苦的感受力也就特別明顯,也就更難專注,可以在這裡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總感受如此? 2.4:延伸上述問題,如果是,那該怎麼辦呢? 可以試試,當困境出現時,告訴自己「沒事」,就是這裡比較弱才需要練習補強它,難受是正常的,別害怕這種感覺,我想要去認識它,瞭解它,然後體諒它,慢慢來(一點一點的累積),有耐心的給它多一些機會,容許自己在訓練中摸索,在訓練中犯錯,在犯錯的動作中尋找對的感覺,適合自己最有利的動作,這是過程的美妙,也是訓練最重要的意義,體驗看看吧! 2.5:養成克服問題的習慣 同樣的問題,大大小小的難關會不斷在訓練中出現,如果能克服一次就能依循模式,克服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就能養成習慣,也就不那麼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了。

  • 乒乓對我而言不只是項運動

    #洛克瑪系列 8 ✨分享我在乒乓競技旅程上的體驗 有一天,當所經歷的痛苦轉身離去之後,我明白了⋯ 「乒乓」&「競技」也同時是一個讓我快速應驗人生意義的體驗場。 - - - - - 怕犯錯、怕失敗、怕做不好、怕沒能做好或沒能做更好,一種錯綜複雜的感覺,然後怯步、停滯、暫時性逃避(先撥到旁邊去🤣)。 但還是奮力找突破的窗口, 很久很久後,還是發現它仍舊存在,最後⋯那就別逃了吧! 當我有這樣的意識,我的球就持續成長著,一直到那夢想的地方,國手搖籃裏。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 在一項技術精進的過程中,一段遇到瓶頸的階段, 其實心中有一條路(一種或一套訓練方法)感覺是特別穩固、紮實且踏實的,但它費時費勁許多,需要多一點的傻勁去體驗。 這時, 馬上有幾個聲音浮出來,🤔我有那麼多時間嗎?我是不是已經比別人慢了?我會不會徒勞無功?在傻傻付出努力之後?我⋯⋯⋯⋯,接著,就湧現好多好多取巧的念頭。 然後, 結論就下在,我應該能得幸運之神的眷顧,我不會那麼衰,我可以不用那麼費勁,傻傻經歷種種不一定需要的歷程體驗,我就能到達目的地的。 於是, 跳過自己害怕的、不喜歡的、可能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在每一次的揮拍中掙扎無數個懸浮的念頭,可想而知,都沒真的能打進去,其實⋯就是在假打假練,假努力。 沒錯, 就是這樣,最後還是失敗了! 但這個失敗卻足以摧毀自己的自信,不只讓自己元氣大傷,更失去原來所擁有的優勢與動力,可能因此錯失了、或是需要加倍的心力,去走回真正能讓自己成長的那條路上。 如果, 人生這樣來個幾次,那就會感覺越來越辛苦,越來越沈重,越來越難扶持自己了。 所以, 我通常不閃躲也不逃避問題,即便速度再緩慢,也寧願自己調整心態,將目標放在每一個執行的當下,走著走著,這些過程通常都讓我看見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面對到的許多人生的課題,我也同樣這樣勉勵著自己,有人跟我一樣的嗎? Together for every😄🤨☺️

  • 「過程」: 一個比競技更迷人的價值

    這次想分享的與我們設計App的原因很有關聯,也圍繞著我們的核心理念-過程、過程、過程!簡單來說,我們想創造一個可以讓桌球愛好者、學習者們在打桌球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互相分享,並陪伴彼此成長的環境。下面分享幾個桌球帶給我們的「隱藏」價值,或許與一般以技術、競技的角度看桌球這項運動不太一樣,我們卻認為它們是珍貴、迷人,且人人都能領略的價值。 1. 學會與自己對話 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許多桌球選手都有心思細膩且內斂的特質?在接觸桌球的過程中,我發現「自我對話」很重要,不管是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如自我提醒般的對話,或是偏向心理方面情緒性的自我對話。 許多初學朋友會疑惑,看別人打總感覺很輕鬆,自己就四肢不協調,手腳節奏一亂,腳步打結,身體做的總跟想的不一樣,不過這其實很正常;如果你的教練曾經提醒過你,或是你自己曾經感受過某項技術的要領,你可能會不時在心裡提醒自己:“球拍的位置、拍面、身體、腿、還原。”這樣的自我對話其實就是一種思考過程,可以幫助學習者專注於一項技能的表現,更有效的掌握練習重點。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這和前一篇提到的「訓練日誌」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確,記錄訓練日誌能夠幫助打球的朋友養成自我對話的習慣,不論是記錄當下感受或是事後回想的方式,都有助於學習技術唷!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建立一定能力的桌球選手而言,他們甚至有更多的自我對話,但可能屬於心理層面的對話居多 – 桌球考驗極高的抗壓能力,在「很長的時間」裡,反覆地累積著基本功,熬著艱苦的訓練,在挫折與失敗中不斷修正學習,一路堅持;不過成果卻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出來,在短短幾秒鐘或幾十分鐘裡面對很多的變化、高低起伏,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讓情緒平穩下來,同時全神貫注於眼前的那顆球,重新出發...... 這其中蘊藏的秘密,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認為,這項運動的價值,絕不只是讓少數精英選手在國際競賽場上為國爭光,打桌球其實更是很好認識自我的方式,它有很多自我覺察、認識、轉化的過程和機會,讓我們看見更多面向的自己。而這樣的效果並不一定要去參加奧運或國際比賽這麼高的層級才會有,只要是投入這項運動,一點一滴地去參與、體會,都有機會經歷類似的學習過程。 2. 分享的力量 如前面所說,打桌球是一項很細膩的運動,也是一個很好認識自我的方式,這其實是我們認為比競技更加珍貴的東西,而這些「體會」、「感受」,往往很抽象,但走過的人就會懂(還沒有感受到的人或許似懂非懂),總之,你現在的感受,很多人都會經歷到,而有趣的是,即使感受相同,每個人觸發的契機也不一定相同,也或者同樣的經歷,每個人的感受也不一定相同,每個人都可以在接觸這項運動中得到獨一無二的收穫。 所以我們相信,「分享」能使每一個人的力量加倍,你的一個信息、一個想法,可能帶給他人意想不到的助益,或帶給他人巨大的轉變;當然,你也可能因為其他正在分享的桌球愛好者而受益、而共鳴、而成長。且走過這些路我們都知道,即便是低潮、正在感受到挫折的經歷,也是其中很寶貴又必經的過程,所以不管是技術、心理,好的、不好的,都不用害怕去面對或分享,真實地體驗、記下你的點點滴滴,在與自己、與他人一來一回間所感受到的,它都不僅陪伴你的成長,也陪伴他人。 3. 對等而不拘形式的交流 最後,想跟有緣分接觸到我們任何創作的朋友們,聊聊我們對於「收費」這件事的看法,同時也是我們對於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想法。 我想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貴人、恩師或是幫助過你的同伴。在我打球的過程中,我曾對自己說:「希望當我有能力時,我也能夠去幫助身邊的夥伴;而在我能力還不足時,我則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值得被幫的人。」那段時間,我感受到當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給」與「收」是對等的,那時的成長是最快的,這不只在學習技能上,我也相信在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對等付出都很重要。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我們的東西能真正幫助到打桌球的朋友們,而開始分享我們在桌球中體會到的事物,包括我們寫的文章,以及即將推出的App,不過我們希望我們與你/妳們之間是一種正面而雙向的交流,所以目前我們提供的文章、App都設定為「免付費」,或者說,讓每一個接觸我們的朋友自行定義。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創作,覺得對您有幫助,歡迎根據您個人感受到的,在個人能力範圍內贊助我們(金額可大可小),分享我們的東西給適合的人,甚至是另類的合作交流,任何您想付出的方式都是我們收費的範圍! 不過由於我們目前做這件事情也是一種學習,對我們來說,在陪伴你/妳們桌球成長的過程中,你/妳們也在陪伴我們成長,所以在所有過程中有任何想法、建議,請不吝向我們提出友善的指教🙏❤

  • 為什麼要寫訓練日誌?

    你有看過自己的打球動作嗎?你知道自己的動作長什麼樣子嗎? 「我覺得我的正手像…馬龍吧,反手想要像張繼科,但還沒有達到!」 「上次錄了打球動作,怎麼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 「第一次看到自己打球的樣子,老、態、龍、鍾、啊…」 你是哪一種呢?看到自己的動作是不是有點氣餒?不要擔心,每個人都是從不會、從奇怪開始的,只要你用對方法,持續修正,你也可以持續成長,朝著打出有質量的球、你覺得好看的動作、更協調的方向前進。 那,什麼是對的方法?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除了找到適合你的教練、明確的目標、密集的練習等等,這裡要介紹的是撰寫自己的訓練日誌。「訓練日誌」可以說就是你的桌球日記,記錄你打桌球的點點滴滴。訓練日誌其實沒有特定的格式,它可以是客觀的紀錄,如訓練的時間、項目、計劃、成效;也可以是主觀的感受,如練習過程的感覺體會、自我檢討。以下整理我們對於訓練日誌的部分看法與建議: 首先,錄製訓練影片。在初學階段,經常是「無意識無能力」的狀態,這時候的動作容易產生錯誤,動作不協調、不穩定,但學習者並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裡;一個快速建立「認知」(有意識,但還不一定有能力)的方式,除了身邊的教練、隊友/球友告訴你如何修正之外,透過錄影,可以給予你立即、實際的反饋,讓你直接看到自己的動作、姿勢,進而輔助你去做修正,在即使沒有教練時也能夠持續自我成長。 在錄製訓練影片的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記錄自己的感受。由於技術動作的養成,需要反覆練習,並且容易感到單調無趣,很多初學者在培養正確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之前,甚至在享受到桌球的樂趣之前就放棄了;不妨試著記錄自己每一次訓練的感受,不管是進步或不足,只要有感覺都可以記錄下來,你會發現每一次的變化會給你繼續摸索、繼續成長的動力,且在這樣反覆練習與摸索的過程中,學習者也會漸漸發展出對這項技能的感覺,開始能夠依自己的想法調整動作。 此外,在記錄訓練日誌時,通常會依訓練項目或訓練計畫分類。桌球是一項技術含量高且精細的運動項目,前面提到的學習歷程,若要從「有意識無能力」的認知階段進一步提升到「有意識有能力」,每一個技術動作都須經由練習,將各個分開的細部肢體動作連結成較大整體的單元,再將較大整體的單元連結成連續的技術動作;然而,桌球是由好幾個技術動作組成,一個技術又可以拆成好幾個子技術(例如,除了正手、反手、發球等,還可以區分為正手攻、正手拉、正手切等),一次專注於一項技術,有助於學習者確實掌握技術的要領。 那麼,訓練日誌適用於哪些階段的桌球愛好者呢?其實誰都可以寫訓練日誌。從前文所提及,訓練日誌顯然是幫助初學者以及業餘球友建立桌球技能學習的能力,一同走上認識桌球技術、鑽研技術的好工具,不過,半專業至專業的選手也可以利用訓練日誌,幫助自己記下訓練及比賽中的細節,對於調整訓練內容、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上都有幫助。另外,在訓練與成長過程中,必然面對挫折與失落,當你對自己所做的一切產生懷疑的時候,回頭看看你的訓練日誌吧!你曾經付出過的那些努力不會是徒勞無功。 “訓練日誌讓你的進步看得見。”

  • 乒乓球技術中的正手擺短

    前言 「正手位台內短球」幾乎是最令每位選手感到頭疼的技術位置,由於它的位置離身體較遠,需要移動的距離也較長,腳步的快速啟動,加上小墊步微調重心再墊步上位,同時又得精確判斷來球,才能準確的到位擊球,如此細膩的動作細節,都需要在瞬間巧妙的結合並協調的融合完成,實在不容易,我想打過乒乓球的都有過這樣深刻的感受😅。 台內球技術由於空間限制,動作較小,主要依靠手部細小肌群的調節,將動作精巧的變化,更多的呈現在肉眼看不出來的身體裡,感覺與感受的東西經常更難被言語形容,這也是培養台內技術動作最難的環節,但有經驗,經歷過練習過程的摸索,在有效的練習引導後,應該都能感受到那獨特又特殊的手感。而擺短是台內球技術中防止被攻擊最重要的技術,也是攸關整體技戰術能否保持進攻優勢的關鍵,好的擺短技術能創造好的攻擊機會,讓技戰術變化更多元靈活。 一起來認識「正手位台內短球的擺短技術」吧! 正手擺短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與腳步移動:兩腳平行開立,比肩稍寬(可參考打乒乓球的預備姿勢篇);腳步快速啟動,向前方小墊步調整重心,接著向右斜前方墊步。 (2) 引拍動作:手肘彎曲約成L字型,置於檯面上方,雙眼注視來球,拍面微上仰45度,向右後上方引拍(微引拍距離),身體重心要隨腳部上前,略靠球右側,離球距離近一些,將力量更集中保持在身體中間(廣泛的理解與應用‘‘中間’’,例如:單塊肌肉中間、肌肉與肌肉中間,肢段間等等⋯)。 (3) 揮拍擊球:當來球彈起,擊球時前臂動作向前方球網方向延伸動作,擊球中下部至下中部位(如上方擊球部位示意圖),擊球瞬間出力向下向前快速摩擦製造旋轉,動作延伸較少,更多停留在擊球的瞬間。 擊球部位示意圖 (4) 還原動作,回預備姿勢動作。 正手擺短動作示範與練習 貼心小提醒🔔: 擺短除了動作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判斷來球的質量,才能瞬間調節擊球相對應的拍面,稍微誤差都會造成失誤,或是不好(冒高)的回擊球,直接被攻擊,因此,擺短技術更多需要精確的判斷力與手上調節球的能力,很需要手感的技術動作,靈敏靈巧的手指觸感,能在瞬間微調已知的變化,這些都非常值得探索,邊練邊摸索就能知道其中的奧秘😊👍

  • 看見歷程中的奇蹟

    「夢想本身不會發光,會發光的是追夢的你。」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當我們用心走在夢想的路上,會發現過程中有太多不可思議又剛剛好的事情。 ▲朋友做的手作禮物❤ 我和搭檔領獎,是亞軍的獎牌,不過教練好像沒有到很高興,我和搭檔對看了一眼,把獎牌拿給教練,教練停頓了一下,沒有說話,但還是收下了。 原來是夢。 在全國賽前一週我做了得了亞軍的夢,還講給教練聽😅,教練說:「才不會咧,妳們如果拿亞軍,我一定會很高興的!」 其實這一年比賽的感覺也很不一樣,北區打完的隔兩天左右,因為國內疫情升溫,有的運動項目甚至還沒比完就被迫停賽,面臨不斷延期再復辦的情況,而我們原定五月的全國賽基本上也確定要延期了… 我已默默做好心理準備,有可能會一路無止境的延期,也有可能最後根本比不成,那我學生時期的桌球旅程可能就要停在這裡了。 終於等到十一月,我們可以比賽了🎉,慶幸我還是一路準備到這一刻,即便中間一直沒有感覺有要開放的跡象😅。 全國賽的每一場球都不好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強。其實無論整體的實力和氣勢,對手感覺都在我們之上,當我們使勁拉過去的球,好幾次被她們篤定的加壓回來,更是讓我們當下在場上感覺沒什麼勝算。一直想突破點什麼卻找不到出口,還是出現了0:2落後的賽末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跟緊球、減少失誤…結果,反而在賽末點出現後,對手開始發生失誤,撿著撿著,第三局被我們撿回來了,第四、第五局同樣是落後開局再逆轉,最後奇蹟似的贏下來(下圖1,朋友說是她遠端念力發揮效果🤣)。 不過最後一場冠亞軍賽的感覺沒有很好,我們在比賽中沒能有太多掙扎,0:3,拿到了亞軍。(跟我做的夢一樣得亞軍,就連最後輸了冠亞賽的一點遺憾的感覺都很類似…😅) ▲截圖自我的好朋友貼文❤ 記錄到這裡,我其實是想讚嘆,種種「奇蹟」的事情還真的會發生。從練球一開始的「地方阿伯風格」(我朋友描述的,見圖3😂),一路跌跌撞撞到全國第二,太多太多的不可思議,一路看著我起起伏伏的朋友說,這些經歷太勵志,「夢想本身不會發光,會發光的是追夢的你。」我其實時常會想,不管是身體素質、對球的敏捷或經驗,都看到太多人條件比我好,到底是什麼讓我經歷這一切? 我聽過一種說法,「大多數時候,50%是上天決定的,50%是自己決定的。」上天安排了這些路給我,而我自己也選擇去走。最初先選擇去投入,發現了其中有趣又深奧又曲折的地方,再選擇堅持下去,選擇在過程中信任教練,接下來面臨了一個個好或不好的經歷,而現在看來它們每一個似乎都是當下的我最需要的……我真的很感謝,能讓我用這樣的方式,在大學、研究所階段經歷這些,尤其是前面讓我一步一步走上這條路的過程。 這也是我和教練現在做這件事─讓「享in乒乓TableTennising」誕生─的原因。 教練自己當上國手以及後續的種種經歷,比我的業餘選手追夢故事精采100倍🤭, 而她傳遞給我們的一直以來都是希望我們很真實、很深刻地去體會這些過程,且去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走,過程是可以創造奇蹟的,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所以我們希望學習桌球的朋友,看到我們的文章能有些收穫,不只在技術學習上,更在心靈探索上。 📢推廣時間~ 關於乒乓球的技術,有在練習乒乓球的你/妳可以一邊讀讀我們的文章,希望能為你/妳解一點惑(英文版點這裡,慢慢更新中); 洛克瑪生命故事,是影響我至深的那位教練寫的,以不同形式分享她的故事和生活體會,有興趣也點開來看看吧~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妳有一點幫助,歡迎分享給身邊適合的朋友,也歡迎告訴我們你/妳對什麼主題有興趣唷:)

  • 乒乓球正手拉下旋球(起下旋)

    前言 正手拉下旋球是打乒乓球必備技術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在所有攻擊技術中,由於正手邊的攻擊力大於反手邊的優勢,正手往往是選手們主要的攻擊利器,正手拉下旋球的進攻能力,會是直接影響技戰術中連續進攻優勢的關鍵,好的起下旋球技術能力,能讓對方直接感受到受壓迫程度的大小,進而影響整場比賽雙方在控制與反控制的技術難度。 正手拉下旋球的動作架構,基本與正手拉上旋球的動作架構一致,延用正手拉上旋球的動作技術概念,將擊球前的動作重心稍稍下降,關鍵在於觸球時的手腕抖動摩擦球,細膩精緻的動作手感很是奇妙,一起在反覆練習中尋找足跡吧! 正手拉下旋球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根據來球的路線選位,靠近球檯。雙膝自然彎曲,雙腳間距約肩寬的1.5倍,左腳掌略在右腳掌前方或接近平行。 (2) 引拍動作:擊球重心要相對拉上旋球時稍微低一些,在調低重心的同時,帶動手臂向下(約略低於桌面下,亦根據來球質量高低適度調整下放的位置)引拍,引拍拉手要以腰為軸心,手靠近身體,球拍在右膝蓋旁(盡量跟住右膝蓋外側),手臂自然伸開,肘關節幾乎接近伸直,此時身體重心多置於右腳。球拍面微前傾,在球的下降前期(如下圖擊球的時間點)擊球的中部與中上部之間(如下圖擊球部位示意圖)。 擊球的時間點 擊球部位示意圖 (3) 揮拍擊球:擊球時,由右腿部向前上方開始發力,身體重心由右腳向左腳轉移,同時上半身轉動(轉腰、重心交換),摩擦球時,前臂在大臂的帶動下,瞬間加大發力集中於觸球時刻,做快收動作,動作要突然有力,但不過大過長延伸。擊球後,因瞬間力量大,要充分向前方揮拍,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前傾),有利於還原。 (4) 還原動作,回預備姿勢動作。 貼心小提醒🔔: 正手拉下旋球轉身引拍,主要不向後引拍過多,引拍跟隨右膝蓋外側,過多向後引拍容易掌握不到有利的擊球時間點,進而影響向前的摩擦發力,而向上摩擦力量過多,回球的高度過高,對方容易掌握反攻擊的機會,因此,會導致右邊正手下旋球反而成為對方製造攻擊的利器。 一起來去看影片,然後拿球拍練習、練習吧~ 正手拉下旋球示範與練習

  • 乒乓球反手拉下旋球(起下旋)

    前言 反手拉下旋球(起下旋),在乒乓球技術中屬於(左半台進攻技術)技術難度較高,較不容易被掌握得宜的技術之一,也是一項令許多乒乓球愛好者摸不著頭緒,容易放棄的技術項目,但放棄後卻也經常發現反手拉下旋球技術是技戰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因此,技術程度一直盤旋在某個關卡,感覺自己可能無法再成長突破,別放棄😁,仔細閱讀文章內容,再透過示範與練習影片,有緣份的話,說不定可以挖寶尋找到迷惑的解答唷!😊💪 帶攻擊回擊下旋球的重要性 回擊下旋球,倘若沒能將下旋球特性(往下旋轉往下掉的力量)轉換成上旋球特性(往上往前衝的力量)的能力,那回擊下旋球的方式就只剩下切球,如此,這會使得自己的打法一直停留在被動(被攻擊)的狀態,起下旋球後銜接上旋球,連續進攻的能力,是現代乒乓球技戰術運用的關鍵,想打好乒乓球,在起下旋的技術能力琢磨就不能輕忽。 反手拉下旋球的動作要點 以下將動作環節分為四個部分說明,說明部分以右手 持拍者為例,左手持拍者動作剛好相反 。 (1) 預備動作:根據來球的路線選位,靠近球檯。雙膝自然彎曲,雙腳間距約肩寬的1.5倍,左腳掌略在右腳掌前方或接近平行。 (2) 引拍動作:擊球重心要相對拉上旋球時稍微低一些,在調低重心的同時,帶動手臂向下(約略低於桌面下,亦根據來球質量高低適度調整下放的位置)引拍,引拍拉手要以腰為軸心,手靠近身體,球拍在左腹部至左膝之間,手肘和右肩微向前伸出一些,但不宜太多,前臂(手肘)在身體前方,手腕略向身體彎曲,使球拍靠近身體。球拍面微前傾,擊球的中部與中上部之間(如下圖擊球部位示意圖)。 擊球部位示意圖 (3) 揮拍擊球:擊球時,由左腿部先向上發力,同時上半身體轉動(轉腰、重心交換),帶動前臂向右上前方發力揮拍,手肘位置要相對固定,主要用前臂力量向上向前發力,手腕亦隨之向外伸展,揮拍速度由慢至快加速待觸球瞬間打最高速,因此,整體揮拍動作在出力時,整支手臂要適度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會影響力量的傳遞,動作便無法加速度。 (4) 還原動作,回預備姿勢動作。 貼心小提醒🔔: 反手擊球,特別要求步法前後左右移動要精確,反手拉下旋球亦是如此,只有掌握住自己有利的發力位置,才能保持擊球的穩定性。 另外,拉下旋球後通常馬上會銜接速度快的上旋球,下旋銜接上旋要銜接的流暢,在拉完下旋球後,身體重心不能向後傾仰,否則無法快速迎擊下一球。 最後,反手拉下旋球要能充分運用腳部、髖、軀幹、上肢連結整體身體的力量,才能讓球有足夠向前衝的動力,否則經常只能讓球拉過去只有高度而沒有速度,導致下一輪回擊的被動循環。 反手拉下旋球動作示範與練習 練習有方法、有過程、有不同意識內容的融合 從☝️👉👇(明瞭過程的價值才值得) 馬龍反手拉下旋球練習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Kzyl6-owLB0

bottom of page